解读2006地方两会:高度关注民生成一大亮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12:14 《决策》杂志 | |||||||||
本刊记者 吴明华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关键之年。在今年地方“两会”中,“又快又好”地发展、创新、降耗、新农村建设、区域协调、教育、医疗……这些词汇频繁出现。它们既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焦点,也将是各地未来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围绕这些关键词,各地如何施政?随着各省、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的陆续出台,我们可
区域发展注重平衡 有人把区域协调发展比作“最难把握的经济平衡木”,“十一五”期间,各地都将在这根“平衡木”上跳出别具特色的精彩动作。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最具看点的无疑是处于“领跑”地位的山东和江苏。2005年,两省的生产总值都达到了1.8万亿元,多年的竞争结果仍然不分高下。巧合的是,“十一五”规划中,两省把2010年生产总值目标都定在2.9万亿元,而竞争的主战场将转移到各自的“短板”:荷泽和宿迁。两省皆把对一个市的扶持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实属罕见,意味深长。 未来山东区域发展的亮点不仅在荷泽,济南和烟台也是该省精心布局的突破点。支持济南以承办十一届全运会为契机,加快发展壮大实力。去年,南京为举办十运会共投资1100亿元人民币,而济南市委书记姜大明表示山东对济南全运会的投资将超过南京。针对济南经济圈的即将崛起,江苏提出要“深入推进新一轮沿江开发,促进苏中跨越式发展。” 与发达地区精彩纷呈的区域发展相比,河南、江西等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努力缩小差距的同时,也有各自的着力点。 最新统计结果表明,2005年,河南的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万亿俱乐部”的新贵。支撑该省成为经济大省的是,在“中心城市带动主战略”下,郑州、洛阳、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等一批中原城市群的崛起。“十一五”期间,该省将继续坚持这一主战略。 中部的另一个特色是江西省。“十五”期间,在省委书记孟建柱以及其“大开放”战略的带领下,江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工业园区和实际利用外资数量均居中部首位,发展后劲十足。“十一五”规划中,江西把生产总值增长定在11%,也是中部最高。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以更大的开放来迎接更多的外资和产业转移,以中心城市、工业园区、经济强县为重点,壮大支柱产业,带动经济跨越式发展。 湖北、湖南等省“十一五”期间将既坚持优势地区优先发展,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还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 降低能耗的新“考题” “十五”时期,浙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2.8%,山东年均增长为13%,河南年均增长11.4%,上海、福建等地年均增长也都在10%以上。但在“十一五”规划中,各地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大都定在10%,相对“十五”期间的高速发展而言,增速将明显放缓。与此相对应的是,各地首次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这一具有约束性的指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抑一扬间,是对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的取舍。 上海市提出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其中2006年下降4.4%左右。浙江省到2010年,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要达到40%。山西省提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5.6%,5年降低25%。其他地区“十一五”期间降耗目标也都定在20%左右。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对于各地政府来说,是一道难度不小的新考题。 降耗对于处在“成长的烦恼”中的浙江省尤为迫切。连续几年的能源瓶颈,让浙江发展饱受粗放型经济之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浙江用很大的篇幅细数破解对策:综合运用规划、政策和信息发布等手段,加强引导,优化投资结构;支持高附加值、高新技术和名牌产品出口,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制定降低能源消耗规划并落实年度实施计划,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加快发展服务业和循环经济等。 相对浙江等发达地区而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也走到了“拐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以“新兴工业大省”自称的河南省,人均能源资源的占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高耗能企业比重大,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几近国内先进省份的两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省长李成玉提出,河南将通过实施政府责任目标考评制和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公报制;探索运用财税杠杆,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重点行业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等措施,实现今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 而高耗能和粗放型经济的典型代表———山西省,将编制并实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行动纲要和考核评价办法,通过法规政策和价格杠杆引导、约束全社会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尤其是重点抓好高能耗和物耗的行业及企业的节能降耗。 针对降耗,各地采取的招数不同,但招招切中自身的要害。 自主创新总动员 各地除了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外,还将自主创新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在自主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其意义自不待言,但要提高创新能力却任重而道远。“新型工业化”、“创新型发展道路”、“由投资驱动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转变”,围绕自主创新的这些讨论成为“两会”期间最热门的话题。 不久前,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的精神迅速被写入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山东省提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以自主品牌多著称的山东省,并不满足于制造业大省的现状,高度重视创新意在“山东创造”。 谋求从“制造”向“创造”转变的,不仅是山东,各地都明确将自主创新作为首要战略。上海市提出“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有限目标,取得突破。”“2010年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达到30%左右。”江西省制定的目标是:“力争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 如何落实自主创新战略和目标? 综合而言,各省都是从资金、人才、企业等创新体系的要素着手,制定的措施主要包括: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对科技的投入占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倡导鼓励创业和创新的文化,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多方面的努力,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更加关注民生 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专门讲述或者涉及民生问题的内容,均占据了大量篇幅。与百姓切身相关的关键词:“就业社会保障”、“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两免一补”、“饮水安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人口脱贫”、“改善生态环境”等,都一个不落地进了政府工作报告里。对于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成为2006年地方“两会”的一大亮点。 这意味着自2006年开始,各地将更加注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其中,2006年各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启动新农村建设。各地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摆在首位,因地制宜,制定各自的实施办法。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是,各地都提出要努力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引来广大群众的一片叫好声。 在北京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王岐山强调要加强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监管,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调整医院布局,鼓励医务人员到基层提供服务;健全卫生服务管理和运行机制,完善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完成公费医疗制度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全市统筹过渡。 江苏省则将重点发展农村和社区卫生事业,努力把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基层。增加政府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以改变公立医院依靠收费维持的状况,为公立医疗机构实现公益性目标提供保证;深化医疗改革,增强医疗市场竞争性,让老百姓在竞争中得实惠。 而山东、湖北等省正在探索建立依靠政府财力支撑的“惠民医疗”,以现有的各类医疗机构为平台,借助设立的惠民门诊、惠民病房、惠民社区卫生机构、惠民医院等,通过减免部分费用,解决困难群体的常见病、多发病等基本医疗问题。 除了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群众的难点,都成为今年地方“两会”代表们讨论的热点和各地政府工作的重点。■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