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板块经济的“演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14:50 《决策》杂志

  板块经济的“演义”

  -本刊记者 王运宝

  日照和连云港在地理位置上山水相连,平时两地官员的来往都已是习以为常。2005年5月21日,来自连云港的考察团里,竟然出现了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的身影,对于这次不打招
呼的“微服私访”,日照方面大感意外。李源潮在整个考察过程中很少说话,几乎都是在要求同行的连云港市委书记陈镇宁做针对性的比较。

  回到连云港后,陈镇宁将考察过程中总结的五个“不如”、六个“不够”刊登在了《连云港日报》上,即连云港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如日照快,港口建设手笔不如日照大,重大工业项目不如日照多,县域经济实力不如日照强,城市建设面貌不如日照亮。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一度对自身发展优势和不足的认识不够清楚,对面临各种发展机遇的把握不够到位,对一个地区产业发展总体思路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各种发展要素的整合不够得力,对发展瓶颈制约的突破不够有效,对外宣传推介发展资源的力度不够到位。”很快,《日照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

  对李源潮的“突访”,山东方面仅过了10天就有了“回应”。5月31日,山东省召开了有史以来规格最高的“发挥青岛龙头作用工作会议”。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在讲话中说:李源潮书记到山东考察,日照的同志要注意了,人家的谦虚其实是含有赶超的决心。

  日照港和连云港同属淮海经济区,是鲁南与苏北,也是整个淮海经济区的两大出海口。日照与连云港的变迁背后,演绎着淮海经济区内部不同经济板块之间怎样的故事呢?

  鲁南VS苏北:谁与争锋

  “你搞一个中心我也搞一个,你有一个桥头堡我也有一个,你搞一个都市圈我也搞一个,你搞个产业带我也有一个。”曾对淮海经济区做过专门调研的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朱传耿告诉《决策》:“这种竞争格局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全国没有第二个。”而在鲁南与苏北当地,不管是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用“一盯一”来概括鲁南与苏北之间的这种竞争态势。

  其实,整个淮海经济区由四大经济板块组成,分别是苏北、鲁南、皖北和豫东。从地域范畴看,苏北和鲁南属于东部沿海,皖北和豫东属于中部地区;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东部两个板块明显高于中部板块,徐州、济宁、临沂的地区生产总值都已经超过1000亿元,就是江苏经济发展最末位的宿迁也比毗邻的安徽宿州要好。因此,鲁南与苏北更为抢眼,两者之间的竞争显得格外热闹。

  在苏鲁两省“较劲”中,分别针对不同区域出台了不同政策,而对政策的表述却是“不谋而合”,给外界的印象是“如出一辙”,就连人事变动都一样:2006年1月,苏北的宿迁市委书记仇和当选江苏省副省长的同时,鲁南的济宁市委书记贾万志当选山东省副省长。

  2005年4月,江苏在盐城召开了加快苏北振兴工作会议,5月又在徐州召开了加快东陇海产业带建设会议。到了2006年1月,在江苏省人代会上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加大对宿迁的扶持,下更大力气帮助宿迁实现突破。”这项被外界简称为“突破宿迁”的战略,甫一提出就被认为是专门应对山东的“突破菏泽”。菏泽与宿迁一样,经济实力在省内都居末位,但自从山东在2003年提出“突破荷泽、带动西部”之后,菏泽的变化让各地“为之一振”。

  2001年前后,苏鲁两省几乎同时制定了省内的三大城市圈规划,在鲁南是济宁都市圈,苏北则是徐州都市圈。2005年,江苏规划实施东陇海产业带,依托连云港港口和徐州综合交通枢纽,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而在同样积极争取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鲁南看来,简直就是横亘在自己前面的一道“封锁线”。2006年1月山东省人代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山东的区域发展战略由“一群三圈”变为“一群一圈一带”,由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五市组成“鲁南城市带”,被参加山东省“两会”的代表、委员称为“最大亮点”。记者在济宁采访时,这条新规划的城市带同样被比喻为“封锁线”,给外界一种十足的火药味。

  日照VS连云港:桥头堡情结

  作为江苏省唯一海洋大港和苏北出海口的连云港,在东陇海产业带和沿海产业带中担任双重角色,鲁南的出海口日照也是“身兼两职”:半岛城市群+鲁南城市带。日照与连云港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情结”,在两地争论已长达13年之久,朱传耿告诉《决策》:“如果日照到郑州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连云港将面临严峻挑战,因为日照港的港口条件远远好于连云港,”对连云港来说,这一步棋极具“杀伤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件事颇具代表性,暂且称之为“岚山故事”。

  岚山位于苏鲁交界,两省根据方位的不同,在山东称岚山为“南大门”,在江苏则称“北大门”。岚山的建港条件非常优越,已经有铁路与内地相通,并建有全国最大的液体化工码头,是山东省设置在鲁南经济带的一枚重要战略棋子。山东省政府于1993年5月设立岚山办事处,是县级机构,下设64个职能机构,党政事业人员逾千名,涉外机构一应俱全。2004年12月27日,岚山区正式宣告成立,隶属于日照市。

  岚山对面的前三岛,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海上山东”战略首当其冲的咽喉要道。1992年12月19日,山东设立前三岛乡。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前三岛都应归属于山东,属于岚山,但江苏提出了归属权之争,也组建了前三岛乡,并将前三岛列入了“海上苏北”的建设规划,计划在前三岛建设大中型码头。目前,前三岛已成为江苏唯一的海珍品养殖基地和海滨旅游新的增长点。

  江苏也提出发挥连云港的作用,对连云港来说前三岛近在咫尺,组合港口可以发挥整体效应。连云港计划到2010年投入100亿元左右,抓紧实施“十大工程”,其中就包括前三岛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如果整个工程能顺利实施,将巩固和确立连云港成为沿陇海线最具竞争力,最有吸引力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然而,对山东来说,前三岛是鲁南渔民赖以生存的传统作业渔场和重要的养殖基地,如果失去,不仅卡住了山东省东南沿海的出海门户,切断了岚山、日照、青岛三港向南的出海航道,对于“海上山东”战略也有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管是日照还是连云港,岚山都是重要“筹码”,前三岛是一块战略要地,谁也不愿意放手。于是,2002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开展勘定省县两级海域行政区域界线工作。到2004年5月初步勘定,但是连云港认为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不利境地,迅速“上书”国家海洋局和江苏省堪界办,要求修订,至今未果。

  2004年,日照有7项主要经济衡量指标超过连云港,“学山东、赶日照”的赶超发展随即在连云港提出。日照与连云港的新“双城记”,只是淮海经济区内部城市间合纵连横大戏中的一幕而已。只不过因为桥头堡情结的存在,从而显得格外有“滋味”。

  对于日照和连云港来说,目前的一个潜在挑战者已经浮出水面,那就是2007年南京—西安铁路的建成通车。从西安分叉向东南直通上海,不经意间上海将成为新欧亚大陆桥真正的东桥头堡。对日照和连云港来说,这绝不是“利好消息”。

  济宁VS徐州:煮酒论英雄

  2005年5月,李源潮的“暗访”不仅到了日照一地,他还到了济宁。与在日照一样,他更多的是观察而不是发表评论,一句“徐州要好好向济宁学习”传达出多重信息。与李源潮一样,徐州市委书记徐鸣也多次“微服私访”,他每次只带司机,不惊动任何人,他“暗访”的重点是徐州周边的城市。

  济宁无疑是江苏方面考察学习的最大热点。仅在2005年,徐州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县区、媒体,包括徐州高新区在内的各个系统有上百次到济宁考察,因为在整个淮海经济区,能够与徐州一争高下的只有济宁。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淮海经济区200公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谁先在淮海经济区率先崛起,谁就可以在这个大市场中掘到第一桶金。济宁、徐州两市的决策者都熟知这样一个等式:淮海的中心=1.2亿人的大市场。在淮海经济区内部的板块经济演义中,鲁南与苏北之间是“集团军作战”,而济宁与徐州是“两个高手的对垒”。

  在《淮海经济区经济开发联合会章程》中是这样表述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的20个市经过充分协商,组成以徐州为中心、以连云港和日照港为‘窗口’的淮海经济区。”这样一来,徐州似乎具有了一种中心城市的“法定身份”。但是,中心从来就不是自封的,套用一句“江湖规矩”:谁的拳头硬谁做老大。2003年济宁市委书记贾万志提出“争当淮海经济区的龙头”,自此以后,济宁与徐州已经“鸣锣开擂”。

  既然敢提出争当龙头,那济宁的“底气”来自哪里?济宁手里握有“三张王牌”:经济竞争力、都市区组团聚变和文化翘楚的魅力。

  经济竞争力的支撑是济宁最大的底气。2005年12月16日,科技部牵头在济宁高新区召开“山东省高新区自主创新座谈会”,让外界大感意外的是:济宁既不是省会城市,也不是沿海开放城市,济宁高新区的技工贸总收入在山东省内所有高新区中排名第一,与53家国家级高新区相比,也可进入前20强。奥秘何在?济宁高新区管委会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董振告诉《决策》:“关键是在原有企业的基础上招商引资,拉长产业链条,走国际化之路,裂变为产业基地。”1998年后济宁下定决心进行工业结构调整,成功完成了“资源加工型城市”向“新兴工业城市”的嬗变,工业产业进行“整骨强身”,走“高科技、大型、外资、民营”并举的道路,到2005年落户济宁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19家。在工业提升中,济宁高新区居功至伟,董振告诉《决策》:“高新区已经形成工程机械、生物技术和纺织服装三个国家级产业基地”。2005年济宁的地区生产总值是1240亿元,略高于徐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济宁达2020美元,高于徐州420美元。在县域经济方面,济宁强于徐州,200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中,济宁下辖的邹城与兖州分别位于第45位、第50位,并且是连续多年的百强县,曲阜也进入过一次;而徐州仅有铜山曾进入过百强。

  济宁都市区的组团聚变是第二方面。济宁的大城市梦已有20年之久。济宁城市本身没有强大的带动力,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在为济宁都市区做发展规划时总结为“小马拉大车”,一直以来成为济宁发展的“心病”。早在1985年就提出了济宁、兖州、邹城“金三角”,并且规划建设“中国的鲁尔”;2001年周一星研究规划了“济兖邹曲组群型复合中心城市”,四大板块组成一个菱形结构,由济宁高新区、曲阜新城两大亮点带动,功能互补、一体发展。2000年后,济宁在山东省区域经济的规划中,与青岛、济南并列成为第三极,是山东省规划建设的6个特大型城市之一,鲁南城市带的中心城市。

  文化翘楚的魅力是济宁独一无二的优势资源。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五大圣人”皆出自济宁,境内有明扬世界的曲阜三孔、邹城三孟,特别是“中华文化标志城”的规划建设,将济宁的文化知名度空前提高。鉴于曲阜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的专家在为济宁做发展规划的时候,不约而同的提出济宁改名为“曲阜市”。不管未来叫什么名字,济宁的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但是,在200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中,徐州第46位,济宁第88位,济宁仍然没有扭转连续多年下滑的局面。济宁市规划局副局长贾庆华认为,济宁的“极化”作用不够。虽然现在整个济宁市的各项经济指标全面超过徐州,但是城市竞争力太小,带动力弱,结果济宁的排位老是下降。所以,济宁市委书记贾万志“极化济宁”战略的提出,目标直指中心城市竞争力这块“短板”。

  济宁有济宁的王牌,徐州也有徐州的绝招。济宁与徐州的较量,徐州还没有失去“最后开启香槟的权力”。

  “徐州是江苏的‘东三省’。”徐鸣的这句概括恰到好处,资源、交通、区位、产业的优势并没有带来徐州经济上的隆起。但是,发展水平低的另一面就是后发潜力,随着苏北振兴战略向深入推进,徐州已成为苏北崛起的“领头羊”。从江苏的“东三省”到苏北的“领头羊”,徐州正在发出自己的声音。

  毋庸置疑的是,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地理几何中心,以徐州为圆心、半径200公里正好覆盖整个淮海经济区。徐州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远高于济宁。

  在城市功能方面,打造现代服务业可以说是徐州的“杀手锏”。徐州市发改委副主任赵军告诉《决策》:“是现代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决定了一个城市是不是中心城市,只有依靠对周边的服务能力来确定中心城市的地位。”在徐州的“十一五”规划中,现代服务业被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对目前的淮海经济区来说,谁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走在前面,谁就会赢得先机。赵军认为,济宁在服务业方面跟徐州相比,差距远不止10年。

  徐州中心商圈在其周边城市是独一无二的,大型商贸中心和大卖场的进驻,淮海经济区内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与徐州相提并论。“去徐州买衣服!到徐州买家电!”已经成为宿州、淮北等周边城市百姓的口头禅。徐州市城调队的统计显示,宿迁、连云港、宿州、枣庄、淮北、商丘以及济宁等地的消费者占据了徐州消费的半壁江山。

  另外,在城市规模方面,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目前唯一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与济宁的“孔孟文化发源地”相对应,“两汉文化看徐州”的品牌也在打响。

  “难分伯仲”是对济宁与徐州目前态势的较好概括,就像在一场马拉松比赛过程中,两个运动员在前进速度上的相互交替,都还没有抵达终点。

  但是不管怎样,徐州和济宁,两者都不排斥淮海经济区,都承认自己是经济区的成员,淮海是大舞台,是大市场,而且两个都市圈的全部都包括在淮海经济区范围内,都提要“做好淮海这篇大文章”。因为只有首先承认是淮海经济区的成员,才有所谓的“龙头之争”,不在淮海内部就不用争龙头了。

  而对淮海经济区来说,存在两种“福气”:一种是具有一个带动辐射能力强大的特大型城市,目前在淮海经济区还没有形成;另一种是地区性中心城市组成一个“城市网络”,组团式发展,特别是徐州与济宁作为“双子星座”发挥双核带动的作用。因此,“在淮海经济区的‘发动机’、中心或龙头的问题上,不能思维狭隘地仅仅认为是一个具体城市,也可以是一个城市群。”邓辉告诉《决策》。■

[上一页] [1] [2] [3]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