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 > 正文

新农村建设标志中国发展步入新战略提升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15:25 新华网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这份高含金量的纲领性文件密集出台32条重大举措,破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诸多深层次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战略提升”,其意义在于,将开辟中国改革的新局面,为中国经济打开更为广阔的新增长空间。

  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战略提升”

  中国的现代化走的是一条不断通过“战略提升”寻求改革动力,进而推进发展的道路。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时值工业化初始阶段,为了打造现代化的两支引擎——城市化和工业化,从1984年开始,中国改革重点转向城市,这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第一次“战略提升”。

  20多年来,中国实行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积累、农村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工业,侧重

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每一次以放权让利为内容的体制创新,均形成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强大拉力,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迅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指出,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其间,农村改革发展缓慢。目前,农村人口仍占大多数,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划,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简单的道理是,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

  刚刚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标志着中国改革和发展重点开始转向农村。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战略提升”。

  事实上,当前,启动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含关税的税收收入达36144亿元(不含农业税收),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可用财力应在46200亿元之上,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条件。

  改革进入“新战略推进”期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新的发展观,而且是新的改革观。新农村建设是一场综合性改革,新农村建设将促使改革步入“新战略推进”期,开辟中国改革新局面。

  20多年来,农村改革缓慢,包含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等具体制度在内的二元社会结构未被打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也涉及农村上层建筑的变革,不仅仅是单一的农村经济改革,而是一场综合性改革。中央“一号文件”对国家财政支出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农村医疗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村养老保险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进行了全面部署。

  新农村建设也将推动国家权力执行部门改革。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不止是农林水利等涉农部门的事情。去年1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国务院各部门明确自身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2006年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迈出有力的一步。这意味着这些部门以往向城市倾斜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将加速改变。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加快向城市转移。1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各地要采取具体的行动和措施,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为农民工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将其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纳入所务工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向其提供相关公共服务,保障其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落实这些“要求”需要城市建立健全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开辟投资与消费新空间

  若放宽视野,我们还将发现,新农村建设将为

中国经济打开广阔的新增长空间。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积累的主要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是投资与消费失衡。一方面,投资过热,投资结构已显现不合理“症状”,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消费偏冷,城市居民消费需求没有太大增长空间,9亿农民则因收入增长缓慢而消费能力渐弱。

  现代市场经济是以消费需求为周而复始起点的循环上升和发展的经济。200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浓墨强调消费在宏观经济中的拉动作用:“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分析说:“目前扩大内需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扩大消费需求。”

  专家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正是校正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通过投资促进消费,进而拉动经济良性循环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新农村建设以“放权让利”为特征,在政策措施上,中央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举措。比如,从2006年起,中国全面免除农业税。今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种种措施无疑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提高农村购买力。

  与此同时,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也转向了农村,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中国在未来两年内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到2010年,农村影院、文化馆等设施的普及,也将把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从而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

  这些举措有助于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在今年开始“升温”,在未来一段时间趋向活跃,将为中国二、三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发展天地,从而促进投资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使今后的中国经济增长朝着“消费拉动型”转变。(记者:黄庭满)

  来源:新华社/经济参考报

  相关专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