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卢强委员:有教无类,为了一切孩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17:33 中国网

  [主持人]:

  现在请卢强委员发言,沈士团委员准备。

  [卢强]: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代表,我代表民盟中央发言,题目是《有教无类,为了一切孩子》。

  “有教无类”是孔老夫子两千多年前说的话。而在今天,这一教育的最基本理念却似乎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远。“择校”,就是这样一种典型的损害教育公平的现象。

  中国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遭到群众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厉的批评。一项关于教育满意度的调查表明:在31个省市区中,公众满意度高于50%的仅有4个;满意度最高的也没有达到60%。群众最集中的意见之一,就是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地域、城乡、校际之间差别还在扩大。

  在这种情况下,安徽铜陵均衡教育资源的实践值得我们深思。今年1月,民盟中央派出调研组去铜陵市调研考察。在那里,我们终于听到群众这样的评价:“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

  如果说,义务教育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还有历史和现实原因,那么,城镇中校际差异的扩大,则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直接造成。某省一所省级示范学校获得了政府无偿拨地和大笔投资,而相隔仅500米的一所薄弱学校,其操场却被区政府划走,学生们只得在走廊里做操。豪华学校与破烂学校并存的现象,当前在各地相当普遍。在教育投入尚有限、教育资源还不充足的情况下,如何发展教育、如何分配投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教育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努力消除择校现象。另一种是吃偏饭、扶持重点学校,使强、弱校的差距更加拉大。

  有一种说法,将“择校”的原因归结于群众的热衷。这一说法,实质上是回避政府职责的借口。群众的选择,实在是一种无奈。如果没有政府的导向、没有政府的投入偏向,何来校际差别的拉大?群众又何必去用并不丰厚的收入、用逼迫孩子上各类学习班的方法,去拼争那些好学校的名额?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必然产生“择校”这个怪胎。“择校”又造成应试教育、甚至更糟糕的“应赛”教育向小学教育蔓延,并更为可怕地向

幼儿教育延伸;“择校”已经发展成为在一个学校同一年级的各班中划分等级,已经在迫使小学生去拼搏大学英语等级证书。

  “择校”导致义务教育的公立学校中出现了决不应有的“精英”与“平民”的划分。那些所谓的“精英学校”成了富人和官员子弟的天堂,直接诱发教育腐败。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是一切平等的底线。如果优质资源只是为少数人服务,那么,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公正性何在!

  所有的教育理论、所有的教育家,都一再指出:一般来说儿童只有个性差异,而不会有优劣、好坏之分。难道,我们的孩子可以用那些入学考试的种种难题区分为“优秀”和“平庸”吗?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已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50%左右。是什么使如此之多的孩子的心灵失衡乃至扭曲?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是告诉他们如何做人,而是容忍“择校”现象在幼小的心灵留下“等级之分”的阴影,容忍孩子承受应试教育的种种苦役的话,上述情况就无法扭转。

  为此,我们建议:以消除“择校现象”为切入点,持之以恒地实施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并使其尽早实现。这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我们只提出一个大致的思路方向,希望能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研究。

  1.采取一切措施,消除“择校现象”。

  ——拓展和完善“铜陵经验”,并坚决予以推广。

  ——禁止学校在同一年级的各个班之间划分等级。

  ——淡化乃至取消学校的等级评定制度,逐步取消公立学校的重点校、示范校。

  2.确保政府教育投入,资源配置要向弱势学校倾斜。

  消除“择校”的根本是教育资源的均衡。一方面,不能允许校际之间差距再拉大;另一方面,要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区域内的公立学校资源配置、教育水平大致相当。

  ——尽快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的既定目标。2004年这一比例仅为2.79%,在国家税收已突破3万亿的今天,这实在让人费解。说到底,还是一个是否将教育支出放在优先地位的问题。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教育投入,不仅总额要保证,而且必须有正确的投向,即向薄弱学校倾斜。

  ——为消除校际差别,不仅经费投入要倾斜,更在于高水平校长、师资要在一个区域内的各校之间轮换。人才是第一要素,均衡教育资源,校长、师资是比经费更重要的因素。关于这一个问题还要深入的研究。

  3.强化和完善督导制度,既要督导基层政府确保教育投入,也要督导政府实施对均衡教育资源有所影响的行为。

  铜陵市有关方面介绍经验时说:消除“择校”的种种做法,其实都不是他们的发明;“我们只不过是履行政府职责,依《义务教育法》照做而已。”这里的要害就是“照做”,照着义务教育的准则和精神不走样地做!铜陵从财政收入最困难的时候开始,“积十年之功”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实现无“择校现象”,现在已开始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工作,既说明做一件事很难,也说明只要坚持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对于教育界内“三个一切”的名言——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铜陵教育部门表示“最看重的是第一句”。铜陵是一座小城,他们的具体做法,显然不能为各地所照搬,但他们所坚持的方向,却是义务教育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方向。为了一切孩子,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永远不能缺失的道德良心。

  杜绝“择校”,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如果不从今日做起,我们就将永无成功之日!谢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