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李汉秋:弘扬仁义礼智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17:33 中国网

  [主持人]:

  现在请李汉秋委员发言,赵启正委员准备。

  [李汉秋]: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弘扬仁义礼智信》。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这是经过几十年、近百年的曲折才总结出来的正确方针。如果进一步问:传统美德是什么,请举个代表。作为整体德目,我就举“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作代表。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仁、义、礼、智“四德”。西汉时期董仲舒首先把“仁谊礼知信”作为整体道德要求概括为“五常之道”。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后,“仁义礼智信”被官方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具有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当然,道德观念总植根于一定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但传统美德的合理内核包含着具有相当普适性的内容,可以有选择地继承下来,并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经过现代转换,包括汲取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就能适合当今新时代而得以传承。仁义礼智信在当前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弘扬它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经过我们的现代诠释,可以在许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企图通过否定自己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来实现现代化,这样的,思路是不可取的。中共十六大报告说得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这在我国正在进行的文化战略调整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们正在扭转近百年来有些人对待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偏颇态度。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传统伦理体系中的核心因素,在华夏神州已影响人们两千多年,贯穿中华伦理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中,成为民族精神的构成元素,熔铸在民族精神之中。正确认识并弘扬仁义礼智信是正确认识并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中华儿女的共同祖先长期培育的仁义礼智信已成为全世界华人精神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能发挥凝聚剂作用的重要因素,弘扬它,有利于激发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

  二、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胡锦涛同志说得好,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这同弘扬仁义礼智信有什么关系呢?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新道德必须与中国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传统美德相承接,才能生根成活,才能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弘扬它便可以将潜藏于国人心中的传统美德复苏起来,培育起来。而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传统美德本身,突出的就是群体和谐精神,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仁义礼智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础,是社会矛盾的精神化解剂,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催化剂。

  三、有利于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仁义礼智信并加以现代诠释,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当前的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仁爱——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现代道德的基本元素,是现代文明精神的基石,其核心是对人的价值、人格尊严的尊重。人格尊严横遭践踏的惨象,我们这一代人还记忆犹新。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仁爱成为最基本的、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

  义利之辨义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应该依归的人间正义。怎样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是价值观的核心。市场中见利忘义、攫利背义的道德沦丧之风必须抑制。见利思义、以义制利、义以为上的传统美德要大力提倡。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主要作用是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纲要》中20字基本道德规范就有“明礼”。“明礼”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仪”。北京迎奥运正大力开展礼仪教育。用于处理人际关系,谓“礼让”。如果一味讲竞争,就像一味讲斗争一样,会导致偏差。“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礼的最高境界,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礼让与竞争的关系处理好,才可能和谐。

  智慧创新智从明辨善恶的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科学发展观是治国的大智慧,创新精神是智慧的突出品格。

  信诚重建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信用危机绝不仅仅是商业危机,而且是深刻的道德危机、精神危机。《纲要》把“诚信”列入20字基本道德规范中,并将它作为当前着力抓的重点,我们应当抓实抓紧。

  道德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养成是整体性的。同一道德体系中各个德目之间的道德精神是相通的。着重抓好像“五常”这样基础性的母德或基德的养成,就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效果。我们要有规模、有力度地弘扬“五常”,使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让人领悟其精髓,用以滋养我们的道德精神、培育我们的道德人格。优秀

传统文化是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建议在学校教育和整个国民教育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份量,强化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并进而扩展和渗透到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谢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