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2006两会热点回眸:关键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4日06:33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潘圆 程刚/文

  改革

  持续了28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改革始终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字眼。然而今年两会,这两个字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过去的一年是改革的攻坚年。人们也经历了对改革的反思,对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界对改革问题的激烈辩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83次谈到改革,29次谈到体制。温家宝总理说,“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各项改革。”胡锦涛总书记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的未来正因为这掷地有声的声音清晰了起来。

  约束性指标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大大减少了指标的数量,并且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分为约束性和预期性两种。其中约束性指标共8个。它们是总人口数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耕地保有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森林覆盖率、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这些指标强化了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的职责。其中多数与民生有关,标志着我们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应该说,这种做法既顺应了从计划向规划转变的趋势,又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情。然而代表委员们更关心的是约束性指标的约束力怎样?到底能不能落实?

  增加农民收入

  “广大农民最关心的还是收入,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这句话,表明了“三农”新政的价值取向:让数亿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之间日益拉大的鸿沟,让农民得以分享经济迅速发展的果实。

  城里人和农民一起坐在一辆正在爬坡的车上,车行困难。这时候,城里人对农民说,你下去推一下吧,爬上坡你再上来。农民推车上坡后,发现城里人已驾着车绝尘而去。

  这个比喻形象表达了“三农”问题的来源。如今的问题是,怎么将数亿农民拉回高速奔驰的中国经济列车,不至于让农民落得太远。这关乎稳定大局,亦关乎社会公正。中央此时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正当其时。

  今年两会得到的消息是,2006年将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对“三农”投入增加最多的一年。主管农业政策的高级官员也表示,中国农民将迎来收入增长最快的时代。

  头脑型国家

  在经历了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后,中国下一步发展面临的最关键任务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用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的话说,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中国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整体素质不高和运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这三个“缺乏”集中起来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为此,我们要体制创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种变化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比喻成:“从躯干型国家转向头脑型国家”。成思危说,“头脑国家”生产知识、输出知识,而“躯干国家”接受知识、应用知识。中国的知识产量很少,更谈不上输出知识。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今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新名词,与其相连的还有建立并完善防止工资拖欠的法规和机制。认真实施修改后的

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等一系列与民生紧密相联的政策与措施。

  与此同时,农民工问题、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正前所未有地高频率地出现在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及媒体的报道里。

  这表明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社会的公正与公平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正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看病难,看病贵

  调查显示,“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导致家庭贫困尤其是农村家庭贫困的首要原因。民意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从今年两会上高强部长受媒体重视的程度也可以看出来。

  医院“以药养医”的运作模式,受千夫所指,被代表委员批评为“看病贵”的症结。不过,亦有医疗卫生界的代表委员表示反对,他们的理由是,“不靠药品收入医院根本无法正常运转,连职工都养不起”。

  在开出的各种“药方”中,有代表委员反对

医疗改革市场化取向,有的则表示赞成。有代表委员提出应该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医保,还有代表委员提出,应该实行“高薪养医”,遏制医院的营利冲动。

  看病难,看病贵被本次两会高频提及,反映了百姓强烈期待,政府可以早日“煎”出一副“灵丹妙药”,治好顽症。

  教育乱收费

  教育乱收费,是年年两会的热点,年年被抨击。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是,两大相关部委分别站出来对此作出了回应。

  教育部解释说,一些地方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为此一些地方政府就想通过向学生乱收费弥补政府的投入不足,少数学校也通过向学生乱收费来缓解办学经费的困难。

  作为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因为教育乱收费问题承担着巨大的民意压力。被指责投入不够,

财政部的压力也不轻。财政部官员申辩,尽管8年来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6.2%,超过同期GDP年均增幅,但教育乱收费并不见减少。乱收费问题严重的学校,往往集中在发达地区或财政投入多的城市学校。

  道理越辩越明。两大部委带“辩论”色彩的回应,有助于公众了解教育乱收费问题多年无法根绝的真正原因。知道病因,才有救治的可能和希望。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