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善不思报为上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15:05 《小康》杂志

  ★文/云溪子

  善,是对符合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的肯定评价,比“非恶”含义更广,还有吉、美、良、好等意。古往今来,对“善”的阐释、探讨与争论不绝于史,世人公认,善是应提倡与褒扬的美好德行,历朝历代都提倡多行善事。

  吾一心求善,同情弱者,乐于助人,虽做得不尽如人意,却终生竭力体行。因“追求完美”,总觉得未达高境界,于是常想:善当分高低,何为“上善”?

  老子《道德经》称“上善若水”。吾搜索枯肠,似悟似迷。水虽普通,却为生命所必需。水虽柔弱,却能淹没任何顽石,包容无数生或非生之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滋润大地,不争高下,更不求回报。由是观之,大概“不思报答”即为上善吧?

  吾曾问一僧人:佛家以何为善?答曰:布施、不杀生、扶危济困、劝人不作恶皆为善⋯⋯然无论行何事皆心安理得,方为大善。吾听后大惑: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干尽坏事仍心安理得,是善么?僧答道:此辈夜寐恶梦不断,终日恐他人报复,风声鹤唳,杯弓蛇影,岂能心安?吾若有所悟:惟行好事而心安理得,方为“上善”。此乃布施而不“住”于布施,行善而不“住”于善的至上境界。看来,佛家也主张“善不思恩、不求果报”为上善。

  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中,常听有人感慨:“×××困难时,我曾倾力相助。如今我诸多不顺,他连句安慰话都没有,叫人心寒!”“为×××的工作调动,我操碎了心。而今他见我绕着走,不可思议!”“×××有难处时,一天要找我三次。现在时过境迁,年节连电话都不打,此一时彼一时!”不错,确有人受人恩惠而不思报答。

  吾曾施人以惠,也曾受人之惠,深感其中之理须细说。

  知恩图报乃人之美德。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人施惠于你,是感情付出。所谓报答,首先是感情回应,是对助人情感的肯定,有力者当涌泉相报,无力者一声道谢及几句问候足矣。人不能感情用事,但不讲感情岂是人之所为?感情的付出与回应,能促进互相帮助蔚然成风,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增强一个群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此,知恩图报,值得提倡!

  施惠者,则应有“善不思报为上善”的境界。见人有难,慷慨解囊;遇人罹困,为之奔走⋯⋯皆因自己认为该帮或该助,故为之。多数人大概并未想过受助者的报答。这正是此善行之可贵处——无私,故可谓“上善”。既如此,事后他人无回报之举,君亦应心安理得,无怨无悔。若如此,不仅善始,且“善终”耳!“上善”始终,善莫大焉!

  若君助人时,已想要他人回报,则情中有私。助人虽善,有私则使善蒙尘,故难称上善。若君助人时,着眼于他人来日厚报,则无异于感情“寻租”。此行是否为善尚有疑问,当然与上善无缘了!

  助人贵在奉献,感情珍于无私。感情之无私,似白玉之无瑕。无瑕之玉为上品,无私之情为“上善”。

  吾多年虽有求善之心,然未臻上善之境。无奈之中曾有一想法:助人之事,做完即了,忘之脑后;受人之惠,默记在心,徐图报之。吾本来天资愚钝,记忆欠佳。由此减少了需记之事,觉得轻松了许多!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