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上海国际设计周专访:在中国建筑梦想的大师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9日14:18 外滩画报

  建筑师库哈斯曾这么形容他眼中的中国建筑界:“处在庆典和混乱之中”。不过,这并不妨碍大师们野心勃勃地来到中国。在日前举办的上海国际设计周上,安德鲁、贝建中和季裕棠轮番出场。

  文/ 李琴

  日前举行的2006 上海国际设计周颇能显示中国建筑界的尴尬现状: 本土建筑师少有翘楚,主办方也并非国家级的权威

  机构; 但国际建筑大师们却纷至沓来,国内外著名建材商纷纷参展,媒体也是蜂拥而至。

  在设计周为期两天的高峰论坛上, 国际上风头正健的建筑师保罗·安得鲁、本·杰明伍德、贝建中和季裕棠轮番出场, 他们无一例外地在中国设计过或者正在设计一些重要建筑,他们的建筑事务所逐渐搬到了中国,他们的话语中从不掩饰对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的渴望。

  设计周期间,记者专访了法国设计师安得鲁和华裔设计师贝建中、季裕棠, 采访话题就围绕着“中国”展开。

  安德鲁: 牢骚和埋怨应该停止了

  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是整个设计周里最大牌的明星。他面容瘦削,快人快语,谈到有趣的事,便哈哈大笑,而一旦提问过火,愠色便溢于言表。安德鲁的设计常剑走偏锋,造型匪夷所思,但也因此被批过于理想,没有考虑许多的现实问题。提及对于他作品的种种批评,他如此回应:“只有上帝才不会犯错,牢骚和埋怨应该停止了。”

  安德鲁在中国的作品颇多,其中包括北京的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海浦东机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广州

白云机场和新广州体育馆等,每一件都是赫赫有名。问及最满意的作品,安德鲁的回答也不免落入俗套,“永远都是下一个”。但问及比较喜欢的作品,他却毫不犹豫地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在他看来,东方艺术中心完整地体现了他的建筑风格和理念。

  他乐此不彼地讲述了建造东方艺术中心时的许多故事:整个大厅没有任何柱子, 只用墙体来支撑;云层映照在玻璃墙体上,营造了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地砖是从中国28 个城市采购而来等等。

  在1967 年,29 岁的安德鲁刚从学校毕业就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戴高乐机场候机楼,并因此一举成名。之后,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安德鲁设计了雅加达、开罗和上海等地的50 余个机场。

  他说:“尽管我的专业是机场设计,但我痛恨别人如此盖棺定论。”安德鲁承接的大部分都是大型工程,这本是令人艳羡不已的事情,他却用了“悲伤”一词来形容, “我只做过几个小项目,我是如此悲伤”。安德鲁常有惊世骇俗之语并因此引来争议,“我认为保护一种文化的惟一办法,就是要把它置于危险境地。”这是他在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期间放出的话。中国驻法大使在会见安德鲁时,提到要注意中国的传统文化。安德鲁说:“我就是要割断历史。”

  安德鲁显然已经熟悉这些争论。他说:“我遭遇了很多的流言蜚语,这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它的确值得争议。”

  中国国家大剧院是安德鲁得到的第一个剧院项目,这也是他在中国最饱受争议的作品。

  “ 其实我是第一个对大剧院建筑形式产生质疑的人,我一直在想,大剧院与紫禁城、人民大会堂能否构成一种和谐,到底他是一种真正的创造,还是一种模仿?”

  安德鲁说,他曾经建议将大剧院前移50 米,以便对紫禁城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现代建筑与古老是否造成冲突,这是一个永远的话题。”他如此感慨。即使也曾心存疑虑,安德鲁却仍坚称自己的设计没有任何问题,“大剧院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效果。”他说。

  2004 年,安德鲁的成名作——巴黎戴高乐机场侯机厅发生坍塌事故,并致人死伤。此事令人们对安德鲁作品安全性的争议更加高涨,但他一直坚持:“我不认为我有任何过错。”

  当谈及大众对国家大剧院的一些类似的质疑之时,安德鲁的声调骤然升高, 满脸不悦地说:“我的设计没有任何问题, 人们总能想出许多的理由批评我的作品, 这是非常愚蠢的事情,很多人参与了设计, 这些争论事实上也侮辱了他们。”

  贝建中: 我从来不去想父亲的光芒

  在建筑师之外,贝建中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身份,贝聿铭之子。1972 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硕士学位之后,贝建中在父亲的I. M. Pei and Partner( 现在的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 事务所工作了20 多年, 参与设计了许多知名项目,例如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美国波士顿文化中心西翼等,直到1992 年他成立了自己的贝氏建筑事务所。

  “我从来不去想父亲的光芒带给我的影响,这样会感觉自己身处巨大的压力之下。”他用“有好有坏”来形容父亲带给他的影响。他说,在跟随父亲20 多年之后,终于有能力成立了自己的工作事务所, 这便是父亲带给他的最大影响; 而最大的好处是,客户因此而愿意听他说话,有了说话的机会就可以说服他们。

  建筑师并不是贝建中最初的选择, 他纠正了所谓“建筑世家”的说法。他介绍说,父亲贝聿铭是家族中第一个从事建筑行业的人,而他年少时的梦想则是成为物理学家,之后才转向建筑业,这段经历也对他的建筑生涯大有帮助。

  贝建中额头很宽,戴副黑框眼镜, 说话很客气,总是憨厚地笑。“我觉得我是美国人。”谈及华人身份带给他的影响, 他如此回答,“和一般美国人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我的家庭环境多了许多中国文化的氛围,和中国也有更亲密的联系。有这样一个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也更好地被中国接受。”

  贝建中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74 年, 与父亲一起。4 年后他再次来到中国,是因为香山饭店的修建,这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香山饭店落成7个月之后, 贝聿铭获得了当年度的普利茨克奖。谈及最早的两次中国之行,贝建中说,当时的中国建筑师都是借鉴苏联模式,但中国建筑不应该只有这么一条路。

  2000 年之后,贝建中频频造访中国, “一年总有四五次吧”。他的建筑师事务所拓展到北京,在中国也有了多个项目,苏州博物馆、北京故宫建福宫花园复建以及青岛的海景

别墅等。“我们希望能够带给中国建筑所缺的东西”。在他看来,全球的建筑越来越相似,在中国做项目,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界定所谓的中国精神。

  贝建中最得意的作品莫过于位于长安街上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贝氏家族与中国银行可谓渊源已久,祖父贝祖贻曾是中国银行最早的董事会中颇具影响力的主席,父亲贝聿铭于1989 年设计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如今,孙辈的贝建中又为北京的中国银行总部设计了这栋大厦。

  贝建中说:“伟大的美都存在于简洁当中, 应该避免那些浮华的复杂性。”他的这一观点也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得以体现。贝建中否认“中国是建筑实验场”的说法,他说,国际建筑师在中国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设计师思维的正常表达,一切都在控制之中。

  季裕棠: 一个城市一个项目

  关于季裕棠,有个著名的传闻: 他做一个全套的餐馆设计最低收费50 万美元。向他求证这一传闻,他只是大笑:“难

  道我不值这个价吗?”

  这个总是笑容满面的光头男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说到兴起时中英文通用。学建筑出身的季裕棠,初期做过各种类型的建筑,甚至经营过古建筑的维护,最终却与餐饮商业空间的设计结下不解之缘。季裕棠说,他最初是学

城市规划的,但是接的案子却一个比一个小,直到慢慢固定在餐馆和酒吧这样的“小项目” 上。“我比较偏好给旅游业和旅馆业做设计。有人喜欢做大工程,我却不喜欢这样, 或者于我而言是不合适的。”季裕棠说。

  季裕棠出生在台湾,幼年便迁居纽约, 他自称对台湾印象并不深,但这并不妨碍他花六七年时间在台湾做一个项目,即著名的君悦酒店,无数声明显赫的大人物下塌之地。接手这一项目之前,君悦酒店已有了近22 年历史,改造这么一栋老建筑, 他用了这么一个比喻:“美人老去,既然不能使她重回青春,那么就焕发她成熟的美。”

  季裕棠的作品遍布全球,但他却有一个古怪的规定: 在任何国家的任何城市都只做一个项目。关于中国,无论是演讲时,还是接受记者采访,“机会”一词,反复在他的话语中出现。他说,对于设计师而言,中国的发展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有利用这次机会,才可能完成所有设计的梦想。他在上海的作品选择了筹建10 年、饱受争议的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接受这一项目让他兴奋不已,“这可能是未来全球最大的酒店。”他说。尽管他反复强调不能对这一项目谈论太多, 但还是忍不住地将这一话题继续下去。“环球金融中心的第79 层到93 层将设置成宾馆,由我负责设计,大约有100 多个房间,将是一个非常私密化的场所。”他介绍说,大厦内将会有一条羊肠小道,为单行道,两边种满树,石砾铺路,车行其中会有一种颠簸的感觉,有种老上海的味道。宾馆将摈弃豪华装饰,非常中国化。

  季裕棠说,他设计的并不是豪华酒店。在他看来,所谓奢华只不过是一种营销工具,就内涵而言,奢华没有任何意义。关于对他作品的一些所谓“奢侈豪华”的评论,他表现得有些无可奈何: “某种程度上, 设计已经不由设计师控制了,很大程度上是受银行家和营销人员驱动。”-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