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民主与法制时报专题 > 正文

苍坡古村:渔樵耕读千年流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15:13 民主与法制时报

  “叠叠云岚烟树榭,弯弯流水夕阳中。”五月的楠溪江,风轻柳曳,翠色万千,三百里溪江水,逶迤曲折,隐约在山 水间的苍坡古村,就像是一枝飘摇在季节中的墨柳,在撩拨着一江春水的同时,也在撩拨着记忆与岁月……

  □秋子文/图

  自古以来,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似乎总是与文人墨客的书斋生活,与他们温文儒雅、挥洒激扬的风姿相关。然 而,在楠溪江畔一个名曰苍坡的古村寨里,文房四宝所演绎出来的却是一种鸡犬相闻、渔樵耕读的生活与文化。

  午后的苍坡,空静而淡远,仿佛所有的风物皆如季节中的阳光一般,显得有些慵懒而漫不经心。一条光影斑驳的鹅卵 石小路,幽长如梦;一座双角飞翘的木牌楼,风尘仆仆,远远地望去,就像是一把饱经风霜的岁月之锁,把苍坡的昨天和今天 深锁在了它的“耕读”理念之中。

  苍墩·苍坡·耕读

  苍坡原名“苍墩”,位于浙江永康岩头镇村北2.5公里处,占地146亩,现有人家486户。五代后周显德二年 (955),始祖李岑(号苍墩)为躲避闽中的战乱,从福建长溪迁居到永嘉灵山,后又东迁约一公里,也就是现苍坡村所在 的位置上建宅,并以其号苍墩为村名。宋绍熙年间为避光宗赵惇(与“墩”同音)讳而改名为苍坡。宋孝宗淳熙五年(117 8),第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对村落建筑进行重新设计,决定以“文房四宝”的人工规划来改变不利的风水条件。按照 李时日的设计理念,整个苍坡村按阴阳五行规划,以“文房四宝”作为布局的指导方向,突出“耕读”。

  重新设计后的苍坡,村中街巷呈八卦形,以方形环状的鼓盘巷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方开八条路,经村寨的八 道门通向村外。为了让“耕读”在规划和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首先在村落的东南方造起两方池塘作为“砚台”,以此来压住 东甲乙木和南丙丁火,又在村的四周开渠引溪,以水克火。然后,在村中正对笔架山之处,修造了一条长306米、宽2米、 笔直的“笔街”,让笔架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笔架”。同时,在“砚台”两旁搁置长4.5米、厚0.5米、宽0.3米、 端头打斜的条石以为“墨”,继而又以村四周展开的3000亩平畴为纸。就这样,以纸、砚、笔、墨文房四宝为规划的苍坡 村形成了。

  在宋代,“耕读”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大特征。所谓“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读可荣身,耕可致富 ”。当初苍坡的祖先用“文房四宝”来规划、设计村落,其真实的意思大概是想用“文房四宝”来激励后代读书入仕,光宗耀 祖。

  千年苍坡:古老的歌谣至今传唱

  或许是经历了太多的别离、分合、迎送,苍坡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村口,在春季的某个黄昏,正是老人们忆古惜今的 一个窗口。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老人们或依次坐成一行或随意地站着。

  与其他古村落有所不同,苍坡村是一个全封闭式的古村寨,院墙和寨墙,都是用石头垒砌而成的。村口设木牌楼一座 ,上写“苍坡溪门”四个黑体大字。牌楼外与道路相接是一方用块石铺设而成的“进士坛”,前设三级台阶,叫“三试阶”, 取意县(府、院)试、乡试、会试,分别为考秀才、举人、进士,是封建时代读书人为官的必由之路。从进士坛到牌楼又有七 级台阶。据苍坡宗谱记载,第十一世祖李仲因居官清廉、政绩昭著而深得皇帝器重,官位连升七级。村人为彪炳此事,特修建 了这七级石阶以作纪念。七级台阶过处,是一顶用四块花岗岩拼成的“太师帽(宋代一品大员戴的乌纱帽)”图案,虽时隔久 远,但依然清晰可辨。

  苍坡牌楼是一座规整的礼制建筑,由全木料构筑而成,中央有五根大梁,暗喻通达“礼、户、刑、工、兵”五部。跨 过牌楼,是一座由五块石板连成的“五龙”桥,也叫“鼎香”桥,隐喻此地人才辈出,藏龙卧虎。

  站在鼎香桥上,环视四周,桥左右皆为池塘。远处,笔架山云岚叠翠,树烟袅袅,几只白鹇从“纸”间悠然远逝;近 端,“笔街”意幽味长,“石墨”沉寂如梦,“砚池”光影迷离、垂柳依依,村舍倒映池水中。忽隐忽现在柳影中的“文房四 宝”,就好像是一份袅自远古的流香翰墨,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吟唱着那首名曰“耕读”的老歌……

  古庙·古柏·古意

  过鼎香桥往右便是仁济庙。仁济庙,始建于公元1180年,相传是根据宋朝殿试的场景设计而成的。整个庙宇三面 环水,三面置美人靠,前后分三进、两个天井,大门模仿殿试时皇帝、大臣和三甲出入规制而建。庙内庙外树影婆娑、花香鸟 语,形态奇特、精妙,水流萦绕,极富灵动感,远远地望去,如同一只画舫漂浮于池水之中。与其说它是座庙宇,还不如说是 一座融庙宇之神韵与园林之情趣为一体的水榭。

  风起的时候,仁济庙前那两棵苍翠挺拔、树龄八百多年的老柏树轰轰颤动,苍劲的枝干虽然少了一份当年的荣耀,却 多了一份阴凉与古朴。

  从庙旁的偏门出去,就是李氏大宗祠。按古代的建筑风俗习惯,祠堂不近庙堂。但是苍坡却没有在乎这些。大宗祠历 来是苍坡、方巷两地(苍坡曾有李氏兄弟,在离苍坡不远的地方另建村庄,名为方巷村)宗族聚会、重大族事庆典的地方。据 史记载,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第五世祖时,苍坡人丁兴旺,分为东宅、西宅和麻溪园三地段,各设祠堂,并在村口 建李氏大宗祠。按照当时的村规,凡参加三试“金榜题名”的族人均要披红戴花到此祭拜列祖列宗。因此,每当三试结束发榜 的那天,大宗祠便成为了村民和考生们的梦境、圣地。

  山村的夜总来得特别的匆忙,刚才还是夕阳普照,一转眼间就是日落西山了。背驮着一轮如血的残红,徜徉在“笔街 ”的光影之下,前为砚,后为墨,周遭是一张苍苍的白纸。沐浴在黄昏的最后一缕霞光中,忙碌了一天的男人们和女人们回家 了。于是,“砚池”开始清洗男人们的辛劳及汗水,“笔街”再次把女人们的任劳任怨拉长拉远,而“墨石”则成为老人门追 忆往事的依靠以及孩子们摘星星的台阶。

  相关专题:民主与法制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