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周刊专题 > 正文

私人是怎么失去空间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11:57 新周刊

  文/何树青

  住宅是私人空间,但私人空间不是住宅。

  当大量的个人信息被泄露、生活受

  骚扰、公共空间失却安宁与安全感,把私人空间局限在住宅的定义,已经过时。

  私人空间是权利化和隐私化了的“我”。这个“我”,包括身体、个人信息、私生活、私有财产,以及在公共空间里 不被打扰和侵犯的权利。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没有私人空间的,有的只是“天地君亲师”的伦理、同一屋檐下的秩序、以和为贵的礼仪和守望相 助的乡土情结。

  私人空间意识的全民觉醒,是在追求生活品质的背景下的巨大社会进步。这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里,一个被全新发现 和诠释的、从未有过的空间。当然,技术的进步也反向刺激了全民对私人空间的敏感和不安。尤其,当市场的手伸过私人空间 的樊篱,无论善意与恶意都将引发不确定的后果,这不得不让非名人的公众保持高度警惕。

  即便如此,我们这个时代的私人空间还是被侵犯得一塌糊涂。

  “好奇心的存在,自有它的道理”,爱因斯坦说,“丰富的想象力比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今天,八卦的心态借助 传播的便利和技术工具的进步,把这份好奇心转化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传媒和大众一齐狂欢。最后摘果子的是有商业进取心 的人,他们可能来自娱乐工业,可能是公众人物,可能是引以为广告代言的商家。最后受伤害的是私人空间被侵犯、自身又没 有商业企图的人。

  八卦心态的全民总动员,传播工具的普及和升级,传媒对所谓真相的貌似查证,商业进取心的越界和利益驱动的诱惑 ,底线和诚信的缺失,合成了一出出私人空间谋杀案,每天都在上演——私人就是这样失去空间的,而诉讼又是那样的艰难与 代价高昂。

  对自由的滥用带来对自由的侵犯。我们有必要重新界定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边疆了。

  本能

  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媒体与通信系讲师戈登·高引述一位韩国安全专家的话说:“你要认识到,当你处于公共场所的 时候,至少有三台照相机(拍照手机)在盯着你”。而你要相信一点:偷拍别人的人也有太多机会被别人偷拍。

  自我保护的本能令女人在公共场合闭拢双腿,令男人把短信及时删除,令银行柜员机前的人对周围保持警惕,令公司 的MSN设置“删除历史记录”,令所有人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关门和拉上窗帘。

  而窥探的本能则把我们拖入私人空间的悖论:每个人都想在保全自己的私人空间的同时,窥探别人的私人空间。“悲 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那么,关于名人和办公室同事的八卦新闻是悲剧还 是喜剧?善意的人会莞尔一笑:这就是生活嘛。而多事之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的当代版本 :我来了,我看见了,我放到网上去了!——这也是香港《巴士阿叔》的技术背景。

  面对私人空间,窥探的本能比自我保护的本能更有力量。我们真的什么都能抵抗,除了诱惑。

  真相

  今天的成功人士与以往不同,他们成功的真相是:得到即是失去。因为从此要活在众目睽睽之下,私人空间成为泡影 。在没有新闻就意味着出局、没有炒作就吸引不了眼球的传播逻辑下,私人空间极具展览价值。于是有主动地制作绯闻然后澄 清,也有名人的朋友们在出卖着名人的隐私。此外,也有传媒以为了公众利益的名义不断地刺探他们的私生活,将报道的一切 坏影响都视为公众人物应该付出的代价。

  裴勇俊认为“我没有任何私人空间”,连购物都只能由形象设计师代劳;刘翔与姚明也有了共同的感慨:“觉得我们 俩都生活在别人的关注下,生活在媒体的追踪里,自己的私人生活空间越来越小,挺不容易的。”顺理成章,我们每天在新闻 网站上能看到的女艺人的走光照片,全是狗仔队们拿着

数码相机匐匍前进的结果。它满足了你我这样的公众的趣味,但你我都 清楚,这种新闻与我们的利益无关。

  别高估公众趣味,别滥用公众利益。

  底线

  私人空间必须保全的底线是什么?可能不是一张走光照片,不是一段隐秘情史,不是一百条骚扰短信,不是失窃的汽 车和网络财产,而是一份安全感。

  我们的安全感来自于点滴生活细节:放心地吃一口饭、喝一口酒,不用担心是有毒大米和假酒;放心地使用电脑和储 存文件,不用担心黑客来窃取;放心地把钱存入银行或取出,不用担心取出假钞;放心地把真话讲给朋友听、让朋友拍照,不 用担心所说的成为八卦证供、所拍的流布网上;放心地走在大街上,不用担心小偷、强盗,也不用忍受大声喧哗的声音来强奸 耳膜;放心地与陌生人说话,不用担心个人信息被滥用或受骗;放心地把家门钥匙交给

装修公司、家政公司和保安,放心地与 上司、导师单独相处,不用担心他们图谋不轨。

  显然有很多欲望在底限之上,成名或表达的欲望容易让人忽略安全感。在机会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眼里,有些隐私若 曝光能带来共享的乐趣——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照片吸引点击率;写出自己与某某名人不得不说的故事;在博客上泄私愤……而 有些隐私是可售的——为了办各种优惠卡,自愿填写无数次真实的个人信息;把私生活结集成书;出卖身体的局部来做广告… …

  私人空间的底线被打破了,安全感出现了漏洞,有意或无意。

  诚信

  保险公司和励志班的培训让人热血沸腾,但一到社会上就失效。因为诚信缺失,大家各自谨慎,谁也不想当被宰的水 鱼,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诚信的社会氛围对私人空间的保全至关重要。我们相信朋友,才会谈心;相信甲方,才会合作;相信有未来,才会投 入。但这时有一个严重的问题:相信规则,还是相信潜规则?因为信息大多数时候是不对称的,都按规则办事,都讲诚信,各 自的利益才有保障,各自的私人空间才不致于被侵犯。但若我的诚信建立在规则之上,你的诚信却建立在潜规则之上,幕后还 有小动作,我就成了受害者了。

  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当过受害者。邻居装修把你家的墙打穿了,收费的保安说你的车被偷了停车场不负责任,你女朋友 的照片被人放到了色情网站上,你的邮箱地址和手机号码被各种中介机构倒卖,你的合作公司说款子要延迟三个月到账,你借 给朋友的钱毫无还回的希望……而武汉市市长怒斥

公务员“七宗罪”、长沙市市长怒斥机关病已成公务员的耻辱,显示出诚信 的问题也发生在部分政府职能部门身上。

  没有诚信,私人空间的得与失,真是“一切皆有可能”。

  交流

  提倡私人空间并非把人变成孤独岛,个人主义与个人权利是两码事。在强化对私人空间认知的同时,每个人仍然时时 希望从私人空间里走出来,与人交流。

  西方比中国更早进入“陌生人社会”,但在丹麦、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又有了“共享社区”的尝试:与邻居交往、 聚餐、互助,办跳蚤市场和兴趣班,重新享受邻居冷漠时代消失了的安全感和日常生活便利——像是回到了中国乡村的祠堂时 代。

  金钱能保障个人生活品质,但保障不了私人空间的品质。一个有安全感和有品质的私人空间,还需要诚信、规则和交 流来保障。我们都是社会动物,不会为了保全私人空间而变成蜗牛和刺猬,或患上自闭症;但若没有一个诚信的、讲规则的和 有制度保障的公共空间,私人空间也将荡然无存。

  说到底,不是私人空间、而是公共空间的行为模式需要新的定义。

  点击此处进入《新周刊》论坛

  相关专题:新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