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铭四年三大步:从市委书记到发改委副主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11:21 南方人物周刊 | |||||||||
2006年4月16日,在西北工大召开的“中俄航空航天技术大会”上,俄罗斯代表团团长沙卡罗夫斯基为陈德铭(右)授戴“加加林”勋章。 本刊记者 陈磊 发自上海 10天,陈德铭完成了他人生中又一次重大的角色转换。 6月14日,他被国务院任命为发改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25日,明确了分工的他,已经站在全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总结座谈会的主席台上。
“今后需要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约束功能,使规划在促进发展的同时,限制不计代价的盲目发展……”他侃侃而谈。 20多天前,他刚刚辞去陕西省省长职务,在那个位置上,他呆了一年零七个月,尚有许多未了之愿。 向前推四年,毫无征兆地,他从苏州市委书记位上被调至陕西。那时,首长对他说:“德铭同志,只有东部的发展而没有西部的崛起,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人既懂得东部,又了解西部,人生才更有意义。” 现在,站在了国务院第一大部委的新平台上,这位“苏州模式”的缔造者、“具有沿海、内陆工作双重经验”的发改委二号人物,将如何给他的期待者们一个新惊喜呢? 几乎“读不下去了”的博士官员 1949年出生于上海的陈德铭,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早年毕业于上海市西中学,“小时候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还痴迷无线电,曾经担任过上海市少年宫的无线电兴趣小组组长,“高中毕业时就能自己组装电视”。 时至今日,他的家中还经常备有一套小工具,有时家电什么坏了,他愿意自己动手修理。一来是喜欢,二来也借此调节、放松一下工作中的紧张情绪。 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改变了陈德铭的正常人生轨迹。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紧接着,《人民日报》刊登《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由此掀起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幕——全国当年共有267万多知青下乡! 陈德铭无法例外,1969年4月,20岁的他踏上了南行江西的列车,去的目的地是瑞金,“红色故都”。 “在江西一待我就待了十年九个月,其中有五年是在崇山峻岭的生产队里面。户口也迁过去了,粮食也有供应,每天打工,记工分,得靠自己的生计来维持生活。” 身为部级高官,陈德铭坦然承认,那时候,作为上海知青的他,“晚上偷过一根黄瓜的有,实在嘴太干了”。只是他不喜欢用“偷”这个字,因为“觉得像孔乙己那样窃书不算偷”,“这个黄瓜属于窃过”。 在江西瑞金谢坊镇的崇山峻岭里呆了5年之后,陈德铭有机会进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今江西农业大学)农机系就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江西省农机局工作。三年后,因为夫妻分居的原因,他被调至江苏省食品公司。 此后,陈德铭的仕途步入快车道:1982年任江苏泰州肉联厂副厂长;1984年任江苏省商业厅办公室副主任、省食品公司经理;1985年任江苏省商业厅副厅长。当时,他年仅36岁,春风得意。 他不满足,在利用到下面挂职锻炼期间,恶补英语和经济学的知识,于1988年考入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攻读数量经济硕士学位。 “那时候,不像现在官员读书的风气这么浓,大学也没有给官员单独开口子的习惯,陈德铭考数量经济学研究生,需要考高等数学,完全靠自己。”陈德铭的导师周三多教授说,陈德铭读到一半的时候,由于一边要工作、一边要学习,而专业课和英语又比较难,几乎无法读下去了。 “那时,他就跑过来和我说,读不下去了,我就劝他和当时的省长顾秀莲讲一下,脱产专门过来学习。”周三多说,陈德铭听从了他的建议,脱产在南京大学专心读书,吃住在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中心,天天和外国同学泡在一起,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1996年,已经是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的陈德铭再次入南京大学深造,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成为为数不多的博士官员。 从苏州到陕西 1997年12月,陈德铭从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主任的位置上调任苏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开始为政一方。 当时,苏州正处于风口浪尖。 原来,苏州市于1992年在老城西部设立国家级开发区——苏州新区;199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和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分别代表中、新两国政府签署协议,在老城东部建立中新苏州工业园区。 一个城市拥有两个高规格的开发区,招商引资方面不可避免存在竞争,孰轻孰重成为考验领导智慧的一道难题。 1997年12月,新加坡资政李光耀专门就此问题发表评论。 苏州新区开发已有时日,10多万常驻人口,可是新加坡方面建议中国将其关闭或暂停发展,陈德铭不同意,他顶住压力,认为应该让其“继续发展”。 如何安抚中新两国合作的工业园区呢? 在请示更高级别的领导人并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谈判之后,陈德铭明确表示:“苏州工业园区是我的重中之重,苏州新区将只作为一般性的商业招商,我政府不向外界推荐。” “一对夫妻结婚5年,偶尔发生口角也是难免的,中新双方绝不会因小问题而影响合作,双方一定会继续长期合作下去。”陈德铭幽默过后,开始亲自担任工业园区的党委书记。 与此同时,在和新加坡有关方面谈判过程中,这位善于学习的市长,感受到了新加坡管理制度的优越。他把大量苏州的干部送到新加坡培训,不仅苏州工业园,苏州市所辖六个县主要干部全部到新加坡轮训一遍。 “新加坡和中国合作工业园实际上是两条线,一条是政府层面的合作,主要是帮我们培养人才,告诉我们一些管理的经验。另一条是双方共同开发,这一点是用市场和商业化的方法,大家出资。” “现在看起来,共同出资开发,是我们和各个国家,各个企业都可以做的。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两国政府的合作,新加坡帮助中国这么一个大国,如何更快地熟悉和了解世界。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陈德铭说,现在苏州很多干部调任外地,很重要的也是国家要充分利用他们这种看问题的理念、方式。 摆平了“洋苏州”和“新苏州”的矛盾,派出官员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陈德铭开始腾出手来进行“老苏州”的治理,投入巨资进行河道治理以及沿河古迹整修。 2002年5月,正当他希望在苏州有进一步作为的时候,一纸调令将其从经济发达的沿海送到西部大开发主战场——陕西,三天时间,他从苏州市委书记变为陕西省常务副省长,2004年11月,任代省长。 “陕西有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科教优势和地缘优势,发展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不能照搬苏州等东部地区发展模式。”他这样说。 然而,无意之中,他还是利用了过去的成功经验:上任不足一月,他率领陕西经贸代表团赴香港招商引资;任内,亲自给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写信,邀请其到陕西访问,并派出代表团到新加坡,希望能与该国展开全面合作…… “陕西有三大优势:一是资源;二是科教、文化;三是区位优势……”面对媒体,他不遗余力地四处推介陕西。但与一般内陆官员不同的是,他更倾向于打造一个公共政府:“政府应该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让大家自己去拼搏、去创造,以实现改善生活、提高收入的愿望。但提高收入并不是伸手向财政要钱。”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