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远去 昨日之日不可留(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12:50 华夏时报 | |||||||||
![]() ![]() 甸家洼村村头,有三个大土坟,埋着62个地震中死去的亡魂 这个城市仿佛拥有和别处一样的街道、树木、建筑,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但每一张微笑的唐山人的脸后可能都有着刻骨铭心的悲伤。这个北方城市里拥有一些独特的、别处没有的名词。每当在北京的深夜里翻看采访笔记或者图片,想着在那些名词深厚的故事——不,往事,就不寒而栗,感到灵魂无法安宁。 想回唐山去,甚至想回到1976年7月28日那个不眠的深夜,仅仅坐在死者身旁,默默
名词之坟墓 唐山的墓地很多,有的在马路下面,有的是个坑,并无明显坟头。更多的墓地不是一个人的坟墓,会有几百个、甚至几千个素不相识的遇难者长眠在一起。 作家张庆洲40岁的大姐在地震中遇难,1976年入冬,响应政府号召,张庆洲把姐姐的尸体起出来,埋在果园坟场指定的几个大坑中。姐姐的棺木,是家里积攒下来准备给张庆洲结婚打家具用的。 常庄乡甸家洼村有三个大坟,记者去的那天,三只大喜鹊飞落在坟头上,扑扇了一会翅膀飞走了。村长说村里在地震中死去的人都埋在这三个坟里。男人一个坟,女人一个坟,16岁以下小孩一个坟。一块破败的石碑立在旁边,刻着甸家洼村当年“震亡”的62个人的名字。 荆各庄也有很多坟,墓地用低矮的砖墙围着,没有看到守墓人。遇难者的名字密密麻麻地排列在石碑上,2000多名陡河电厂的遇难职工和家属就埋葬在这里。有的坟头没有碑,撒了纸钱或插着经幡,阳光宁静,天地辽阔。可是对于生者来说,伤痛或许会伴其一生。 一块碑上刻着,“李萍,7岁,李治,15岁。四川省秀山县人,七四年随父母来到陡河电站,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地震遇难。”另一块刻着,“杨静,17岁,杨梅10岁,杨杨,15岁,贵州省都匀县人。七六年岁父母来到陡河电站,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地震遇难。” 7岁,10岁,15岁,这是什么样的年龄!他们的生命之花才刚刚绽放,就受无情的自然摧残而凋零了。 还有几个坟头,什么也没有,没有墓碑,没有纸钱,只有几个小小稍微拱出地面的土堆。不知道有没有人祭奠。 名词之万人坑,或公墓 在唐山采访的人当中,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埋在哪里。地震结束的时候,许多尸体有些是自家埋的,有的就埋在自家院子里,有的被车子拉到什么地方去了。大地震后,许多死者的尸体来不及细致处理,被前来救灾的人和自己的亲人草草掩埋,有的被就近挖了坑埋掉,更多的人是根本来不及挖坑,而掩埋在了下水道里或者随便哪条沟里、坑里。 “挖几个大坑,放一层土,放一层石灰,”唐山政府一共辟了12块墓地,加起来30多亩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万人坑。这些墓地分布在唐山市和市郊,包括岳各庄、常各庄等地。离唐山最近的一块就是位于唐山西南方向的南湖。 据当年亲眼见过集体埋葬场面的人讲:“一层尸体整齐码好,再码上一层,直到把坑填满,再压上厚厚的土层。”仅在南湖塌陷区,就有数万尸体埋葬。 集中埋葬的结果是24万死难者混在一起,亲属不知道他们埋在哪里,无法祭奠。有的生者在死者当年遇难的地方烧起了纸钱,有的选择以前家的位置,而更多的人把马路当做了坟场。 每年的7月28日晚上,唐山市大大小小的十字路口,一堆一堆的纸钱就那样无声地燃烧。 有的是年迈的老人给闺女儿子烧,有的是女人在给丈夫烧,有的是孩子给父亲母亲烧……起风的时候,纸钱被风吹起来,飘飘荡荡的仿佛黑蝴蝶一样,像是传递着阴阳之间遥遥的思念。 那些长眠地下的死者,相互拥抱着,永远睡去了。 名词之纪念碑 抗震纪念碑广场在市中心新华道的西南角,下午的阳光暖洋洋的,广场上有人放风筝,也有外地来的游客笑呵呵地在广场中心的纪念碑前拍照。 纪念碑是唐山地震后10年建的,由主碑和副碑组成。 主碑碑座高3米,碑身高30米,由4根相互独立的梯形变截面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远远看去,那四根柱子直插云霄,就像伸向天际的巨手,似乎想挽留什么。 碑身四周有8幅花岗岩浮雕,记述了地震带来的毁灭性破坏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经过。碑身上有一块巨大的不锈钢匾额,上面刻着胡耀邦题写的“唐山抗震纪念碑”七个大字。 碑的北侧是副碑,正面为磨光青花岗石镶嵌,上面镌刻碑文,记载地震时间、灾害以及抢险救灾,建设新唐山等内容。 和外地的游客呼啦地来,拍照以后呼啦又走不同的是,许多唐山人每天都习惯来这个广场看看、走走,就像其他城市的人晚饭后去任何一个普通广场溜达一样。这里,已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一个老头带着他的孙子在纪念碑广场歇凉,他是唐山人,就住在不远的地方,唐山地震的时候,他幸免于难,但家里死了好几口,老人至今都不知道亲人的尸骨埋到了哪里。 名词之哭墙 从唐山抗震纪念碑建立以后,唐山陆续出现了纪念场所,人们有时可以在这些地方站站,哭哭,或者轻声说些什么,寄托一下对亲人的哀思。但大多数唐山人认为,“那些地方是公共的,百姓需要一个对自家亲人祭奠的地方。” 某集团老总想到了这一点,2000年,他提出了一个和广岛原子弹爆炸死难者纪念墙相仿的设想,并于2004年开始将这一设想付诸实施,在南湖公园开始修唐山地震纪念墙。 南湖公园以前是一个臭气熏天的垃圾场,垃圾山最高达20米。1997年,垃圾堆开始改造,变成了一个免费开放的公园。 宽阔而光滑的石板地基上面,三面巨大的通体黑色花岗岩石板构成了“地震墙”,每面墙成扇形分布。镏金的地震死者名字和怀念者的名字刻在石板上。有一个唐山人告诉我们,他父母在地震中失散,尸体下落不明,他就花了点钱,把两老的名字刻在一起,好让他们死后还能在一起。他说,“清明的时候,这里放了许多花,一般第二天就被收掉了。” 在南湖唐山地震科普纪念园的网站上,收费说明注明:纪念墙正面刻一姓名1000元,背面800元。现在,由于收费问题等引发争议已经屡见报端。 地震孤儿党育新觉得这应该是一种公益行为,不能收钱。她的父母遇难时,她才刚出生几个月,根本不知道父母的尸骸埋在哪里。而像她这样的孤儿,唐山还有4200多个。他们没有可以去悼念的地方,他们把自己亲人的名字、音容笑貌刻在了心里。 还有那7200个绝户的家庭,谁来祭奠他们?谁去给他们出那1000块钱去买墙上巴掌大的地方?死者已经安息多年,生者却还没有安宁。 摄影武文琦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