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唐山大地震30周年专题 > 正文

唐山大地震:30年后的心灵余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2:58 海峡都市报

  那一个时刻: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8秒;

  那一个坐标:东经118.2°,北纬39.6°,河北省唐山市;

  那一组数字:死亡242769人,重伤164851人。

  举世震撼的7.8级大地震将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夷为废墟。

  时间抹去了唐山地表的裂缝,却抚不平那些刻骨铭心的苦难体验和心灵震荡;

  时间停止了24万多条鲜活生命,却难停下人们对当年灾难的追问。

  30年,已足够一个人由幼年跨入成年;

  30年,一个民族对灾难的正视与反思,也许才刚刚开始……

  唐山拼图

  距离1976年整整30年后的这个夏天,从电视、报纸到网络,这个频道那个栏目,都在回放当年死亡和生存的故事。其实只要从当年两个很小的孩子的面孔,你就能拼起一张很大的唐山地震图……

  死亡

  唐山的绝大多数遇难者都“无碑”,但在二五五

医院的一个角落,保留了一个小小的灵堂。

  这是一个小女孩的照片(右下图),这个照片的背后是一个盒子,这个盒子是用来装骨灰的,而在这个屋子里大概有400多个像这样的盒子,上面写的日期都是1976年7月28日。走在这里,每一个格子里都能看到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据说这个很小很旧的灵堂要拆掉了,两个年迈的老人赶来看看他们的一对小儿子,他们手抖抖地从小袋子里拿出两块巧克力,在两个小盒子面前各放一块。站在一旁拍摄的香港记者哭得满脸是泪,她说因为她从小就在课本里看过《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描写他们的那段文章:

  “一个戴鸭舌帽的极可爱的大眼睛男孩,我简直不忍心正视他,他的骨灰盒上,放着一个小小的花圈,挽带上写着‘韩治安息你的爸爸妈妈’,旁边还有一个小花圈,上面是同样的字迹‘韩松安息你的爸爸妈妈’。失去了这样一对可爱的孩子,不知道这对父母是在用什么支撑自己的生命和感情。”

  这是香港孩子的教材。灾难中的哀恸,留在小小孩子的心里,让他跟遥远城市里的人发生联系,让他们在成年之后,敬重生命,感同身受他人的痛苦,并且去思考这样的哀伤是如何造成的。

  死亡本身并无意义,对死亡的思考才有意义。

  活着

  唐山大地震过去了30年,关于那场浩劫的文艺作品能让人记住的屈指可数。1986年出版的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曾引起轰动。在他的书中,一个6岁的小男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女医生用铁刷子从他的头骨里一点点剔出污物,没有麻醉药品,妈妈跟他说,你要向革命烈士学习。

  “40分钟,没有灯,用手电照着做的”,女医生一边掉眼泪一边用刀背刮那些结了血痂的淤泥。每刮一下,小男孩的手和脚就抽搐一下。但他一滴泪也没掉,就是不断地念着毛主席的语录:“下定决心,排除万难……”

  30年后,为他做手术的女医生一直惦记着他,想见他一面,“就想看看他的头皮好了没有,留没留疤”。

  还有那个神奇的王子兰,被困地下八九天,拼命地给她新买的东风表上弦,怕表停了。她的精神支柱是:解放军会救我,毛主席会救我。在到唐山采访的央视记者柴静眼中,这是一种很强大的信仰,这种信仰曾经支撑过整个唐山。

  活着并不简单。《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说,尤其在唐山地震那样的情况下,人们有一千个理由选择立刻了结自己的生命,因为活远比那种简单地了结要来得困难,太困难了。钱钢在采访中发现,在1976年那个特殊年代,“艰苦奋斗、人定胜天”的精神,也让灾后的唐山人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乐观和豁达。唐山地震,在用一种极其残酷的方式测试过人性和人的生存极限后,又给一些活着的人在未来的岁月里留下了更多的考验。

  记录

  唐山大地震之后,4204个孩子父母双亡,成为孤儿。当年拍唐山地震最有名的《唐山劳动日报》原摄影记者李耀东参与了孤儿转运过程的拍摄:“每一个孩子身上都别了一个小布条,这个小布条写着他父亲和母亲的名字,我看到这个的时候,心里特别难过,就是他的父亲、他的母亲都没了。”他拍下孩子们的各种照片,哭的抱的都有,但最后还是选用了一张高高兴兴吃苹果的孩子。其他记录过那些痛苦跟泪水的照片,淹没在他的底片的海洋里头了。

  当年,并没有谁要求李耀东这么做,而是他的世界观让他要正面报道地震。今天他坦承自己的遗憾,“因为更本质的东西应该是反映震后的人的”。不过,30年前的人们自觉地认为,新生自然要战胜苦难。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成为职业新闻记者的钱钢,多次重返唐山,确认核实十年前记下的片断见闻,用记者的笔,重新留下那场人间惨剧的真实记录,这才是活的历史。用他的话说:“1976年到1986年这十年是什么样的十年,‘人’回来了,人是重要的,人的生命是珍贵的。我们得说人话,不说神话了,不说鬼话,不说假话,说真话,不容易。”

  纪念

  在大地震30周年祭日,几座被称为中国的“哭墙”的纪念墙引起了很大的风波。因为需要收费才能在上面刻上大地震亡灵的名字,“大地震纪念墙”被斥为“借死难者敛财”;由于至今手续不全,它又被唐山市规划局视为非法建筑,正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但民间的哀思并未就此阻断,目前墙上的姓名已超过4000个。

  纪念墙共有3座,距离唐山南湖西北角埋着数万名死难者的大坟只有200米。纪念墙始建于2002年,出资方是当地民营企业河北华盈集团和香港世纪星企业。原计划要修建9座“哭墙”,并将24.3万死者的姓名全部刻上,供后人凭吊。

  此前的26年里,唐山有2500平方米、讲解资料10多万字的抗震纪念馆,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着《今日唐山———唐山市建设成就展览》,关于个人的内容却很少。唐山没有一处死难者的集中哀悼之地,所以,每年的清明和7月28日入夜时分,市内的大街小巷会同时燃起上万堆祭火。

  “哭墙”的方式无疑更为文明。但出资方很快出台了刻字收费标准:正面1000元,背面800元。这个举措深深触及了国人的敏感神经,一时间,对良心的批评和商机的质疑铺天盖地。

  面对巨大的道德压力,出资方却不改初衷,表示要将收费进行下去。至今出资方已经在纪念墙项目上投入了近1800万元,但回收的资金连维持日常开支都不够。对遇难的解放军、全家震亡者、孤儿的亲人、下岗工人和伤残人的亲属,都是免费刻名或打了折扣。更麻烦的是,对纪念墙和附近景观绿化的维护,将是笔无休止的投入。

  在广岛原子弹爆炸的纪念碑里放置着85本名册,上面纪录的是242437人的名字。纪念碑上,碑文是“请安息长眠,我们不会重复错误”。

  而唐山大地震死亡的数字是242769人,他们当中很多人全家遇难,永远没有机会把名字留在墙上。然而没有人应该被忘记。

  思考

  今年,出版社再版了钱钢的《唐山大地震》。然而钱钢告诉我们,很多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把书买回去却压在了箱子底下,因为“太残酷”了。

  今年,钱钢24岁的儿子钱懿主动要求跟父亲重回唐山,他在浙江大学念物理学硕士,跟这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喜欢轮滑和漂亮女生。他偷偷地说,其实在他上大学之前,他根本没有完整阅读过父亲写的《唐山大地震》。在他所受的教育当中,有关于这部分的几乎没有任何记录。

  钱懿说他选择跟父亲重回唐山,“是要寻找信仰。你像我爸爸那个时代,他们至少还能捧着《毛泽东语录》,还能去信仰毛泽东,我们能信仰什么?我们已经没有信仰了”。唐山人很坚强地活下来,把废墟建设成一个很美好的城市,再继续在这边快乐、幸福地生活、信仰。

  作为钱钢的儿子,钱懿有机会来到唐山,而更多孩子,甚至包括唐山的后代,他们有什么渠道来了解这段历史呢?

  今年,早在6月或是更早时候,来自全国包括香港的媒体就赶到了唐山,开始了各式各样的报道。是什么让人们这样蜂拥而上地回望历史,央视记者柴静认为,媒体反映的是“意见市场”的需求,人们需要知道属于他们的历史,这是权利。

  而钱钢觉得,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话题的复苏跟印尼

海啸有关系。实际上是印尼大地震以后,很多记者才想起唐山还有个大地震,再来找钱钢了解。

  柴静说:唐山大地震不只是一个历史事件,它背后所隐含的是我们想从历史中发现的一种价值观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现实切身的问题,但是,没有一个尊重每个具体生命的价值体系,没有对历史的思考习惯,我们就不可能期望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N央视

南方周末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