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都周刊专题 > 正文

极端气候挑战城市生存 专家称每人都要做好准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16:17 南都周刊
极端气候挑战城市生存专家称每人都要做好准备

2006年6月我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示意图 资料来源:国家气候中心网站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极端气候挑战城市生存专家称每人都要做好准备

被困水中的公交车


极端气候挑战城市生存专家称每人都要做好准备

上海地铁车厢用冰块降温


极端气候挑战城市生存专家称每人都要做好准备

台风到来寸步难行


  策划 张东生 执行 陈建利 胥晓莺 杭晓琳

  一场暴雨使北京交通近乎瘫痪

  机场高速变成了大停车场

  持续高温让上海市民出行受阻

  用电负荷直线上升

  而在华南和东部沿海城市

  接二连三的台风更是留下满目疮痍

  面对越来越多的极端气候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如何迎接极端气候的增多?

  记者 陈建利

  “提着一个大行李包,趟着水,跟逃难似的,急匆匆赶往首都机场,这算哪门子事?”说起7月31日早上的经历,管先生仍然难以释怀。

  “凶手”是一场暴雨。

  当天早上8时左右,北京市入夏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不期而至,降水强度和范围均超过预测。据北京市气象台统计显示,截至当天下午14时,北京市的平均降水量达到34.6毫米,最大降水点达115毫米。倾盆大雨使交通早高峰拖长了一个小时,并造成了20余路段积水断行,而且,这些路段大多数是交通要道。

  管先生搭乘的出租车,就是在去机场必经的路段迎宾北桥下搁的浅。离机场不远了,眼看着登机时间一点点逼近,管先生不得不加入了弃车步行大军。拖着行李往机场一路狂奔。幸运的是,管先生赶上了同样因大雨而延误的飞往广州的航班。

  据有关部门统计,当时,迎宾北桥下的积水达1.5米深,许多轿车被淹没,机场高速也因此拥堵15公里,被迫封闭3个小时。当天首都机场共有360多架航班延误,60班次取消。

  一场暴雨使首都北京的脆弱彰显无疑。

  脆弱的城市生态

  由于人口密集,高楼林立,交通要道纵横交错,与农村相比,城市的生态更显得脆弱,自我调试能力更差,对政府的公共管理依赖更强。一旦发生极端气候,轻则会发生交通堵塞,

交通事故,大规模的停水断电,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和困惑;重则可能引发大量的人员伤亡,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伤痛。

  实际上,气候对北京生存能力的考验,远不止上面一例。

  2001年12月初飘落的那场1厘米厚的小雪,就使北京市整个交通陷于瘫痪。行人在结了薄冰的路上蹒跚前行。北京的大街小巷,出租车挨着私家车,私家车顶着出租车,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前挪动。记者当时在北京上学,从阜城门的朋友家步行到就读的人民大学,整整走了四个小时。当天的积水潭医院,一个晚上接待了90个骨科病人,几乎都是路滑摔伤的。而2004年7月10日的大暴雨造成的交通瘫痪,至今仍然留存在北京许多市民和出租车师傅的记忆里。

  面对这些气候考验,城市管理者采取的预防和应急措施,近年来虽取得很大进步,比如成立了全市统一的应急指挥中心并设立了13个专项应急指挥部等,但由于灾源复杂,在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城市里,灾害本身也具有放大效应和连锁效应,所以还远未让北京市民放心。

  一位网友在新浪上就本次机场高速拥堵事件发帖追问,为何“一不见交通台提示;二不从三元桥、四元桥设立警示;三不提早封断改行它路;四不及时抽调水泵排水;五不安排车辆转运接送,让旅客徒步三公里,其实仅不到百米即可通过”。

  更多的人则在忧心忡忡地留言质问,“假若这场暴雨是发生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呢?”

  我们能做些什么

  极端气候对中国城市的考验,也远不止北京一个。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或直接或间接的复杂影响,中国受到极端气候侵蚀的范围和损害均呈扩大趋势。以今年为例,碧利斯留下的满目疮痍尚在,格美又循迹而至。福建平和、南安,广东饶平、乐昌、惠州,湖南郴州、衡阳、耒阳,广西柳州、梧州、南宁、北海,江西赣州、南昌、九江等市不断传来受困、被淹、领导慰问、灾后自救等讯息。

  仅碧利斯留下的一组数据就触目惊心:死亡612人,失踪208人,紧急安置306.8万人,房屋倒塌26.5万间,损坏房屋3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266亿多元。

  而同是在近期,北京连降暴雨,仅七月份的雨天就达到27天;上海、南京、乌鲁木齐、成都、西安等市正在承受高温煎熬,有些地方气温高达42度,室外活动几乎全部停止,重庆市中暑死亡9人,四川遂宁死亡2人,西安死亡两人。

  伴着高温而来的还有雷电,8月1日晚上,突袭广州的雷暴就酿成一起惨剧。一道闪电击中大沙头码头的一群游人,电光中站在一棵绿化树旁的4个人当即倒下,地上迸出耀眼的火花,其中一名年轻女子送往医院后宣告不治,另外3人被击伤。

  在极端气候面前,人类无疑是渺小而脆弱的。面对暴雨、台风、高温,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及时准确地预测城市极端气候的来临,并将信息完整快速地传达给公众,建立高效的预警机制,做到有备无患,将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而一旦灾害来临,如何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相互间的协作与支持,包括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尽快排除险情,恢复秩序和生产,也在考验着城市应急机制的有效与否。

  同时,在城市建设中,政府也应该具有应对自然灾害的前瞻性的思维和规划。北京市迎宾桥下原来设计的排水能力为每小时50毫米,但7月31日的那场暴雨实际降水量已达到80毫米。这一尴尬事实无疑折射了北京市城市设计规划理念的滞后,没有考虑到“最坏的情况”。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徐良炎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面临的极端气候事件偏多,强度偏强。”面对越来越多的极端气候,恐怕需要做好准备的不仅仅是城市管理者,更有每一个在城市生活的人。

  名词解释 极端气候

  所谓极端气候事件是指出现概率非常小的气候事件,一般认为其出现概率小于3%,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多年罕见、百年不遇或突破历史纪录”的天气和气候事件,它具有灾害性、突发性等特点。

  中国是受极端气候事件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一些主要的极端气候如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冷害、高温、台风、雷暴以及沙尘暴等,每年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目前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有增加趋势。有研究也指出,人类活动既可使区域气候发生变化,也可使全球气候状况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必将改变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地域、频率及强度分布。 林之东 整理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专题:南都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