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辑:我们在反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6日09:18 《法律与生活》杂志 | |||||||||
本刊记者/赵晓秋 胡媛 昨天是“女子虐猫”,今天是“铜须”,明天会是谁?作为一线接触这些网络“大字报”事件的网络编辑们,在网友的“口诛”盛宴后也开始了冷静的反思。
猫扑频道主编李翔:网友发表看法应有原则 在“铜须”事件发展到高潮时,既是网络编辑又是网络游戏高手的李翔并没有袖手旁观,“为了查明真相,我也在4月15日深夜亲身前往(2区麦维影歌服务器)。当时是凌晨1点,我从新手出生地到铁驴堡的短短路程中,一共组到了21位同行者,大家喊着各式各样的口号,走进了‘铜须’的生活,当然,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他真名叫郑星……” 这时,为了警示网友,李翔发了一个帖子:“对于此事,我们仍然不宜做过多评论,只是为大家放出一些让人惊叹‘网络力量’的客观事实。在论坛,有人发出男事主的学校论坛后,一时间所有人涌向那个地址,联盟、部落、NGA、WOWar汇聚一堂,继‘流沙之战’以后再一次站在了一起。” 据李翔回忆,“2006年4月14日下午,斑竹报告我,‘锋刃透骨寒’先生出现在论坛上,很快,他将自己所发布的10篇帖子中的8篇都改了内容,并将其标题改为:‘让生活继续!’他表达出一个大概的意思:他不想‘玩’了。我以最快速度发了一个措辞温和的短信在论坛上发给他,希望能‘聊聊’,但‘锋刃透骨寒’先生在改完帖后便立刻下线。” 发现这一举动之后,李翔再次提醒网友:“今天,相继有各种人杜撰出各种所谓的资料,而男女事主并没出现过,两个事主的游戏ID也没有在游戏中出现!所以,希望广大玩家保持应有的理智,此事不宜发展过猛,一切必须静待真相的出现,网络上所有有关事主的照片、资料和言论都有作假嫌疑,绝不适合传播!而今天下午,发布此帖的作者(相信也就是文中的丈夫)再次出现于WOWar论坛,删除了上篇文章,而改为以下内容,这再次提醒大家,不要做出过激行为,分辨网络信息的真假。” 事后,李翔进行了一番思考,并花了很大的功夫制作出一个网上调查,他想通过大家的反思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致“铜须”事件如此疯狂地发展。李翔的调查是这样的: 1、对婚姻还抱有十分美好的想法,对于玷污的丑闻怀有深切的仇恨;449 (46.38%) 2、郑星是一个真名实址的存在,对于他的攻击有十分实在的感觉; 48 (4.96%) 3、这事发生在目前最火的游戏中,游戏内外的结合推动了事件的立体发展; 94 (9.71%) 4、见不过人比自己好,既然这个人这么火了,不踩他两脚不爽; 37 (3.82%) 5、我就是婚外情的受害者,这种人见一个灭一个,见两个灭一双; 26 (2.69%) 6、刚经受“踩猫”事件,大家已经习惯了做道德判官审判别人,这个事刚好起了承接作用;80 (8.26%) 7、“锋刃透骨寒”的文笔实在太好了,他写的那些热门关键字推动了事件的发展; 38 (3.93%) 8、纯无聊,大家就喜欢瞎起哄看热闹。196 (20.25%) 对于这样的结果,李翔总结了自己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我认为没有必要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强加在别人的身上。但在发表自己对事情的看法的时候,要有一定原则,不要将他人的个人信息任意披露。” 天涯网管麦田:这是对网络本身的伤害 “‘铜须’事件真的是一个非常恶劣的开端。”作为国内最大的网络虚拟社区——“天涯社区”总裁助理的麦田,在3年前就开始关注网络上语言暴力现象。 麦田在做管理人员之前,也是一名“混迹”在论坛的网民,那时他也经常和别人在论坛里“掐架”,并在多起著名网络群体事件里扮演重要角色。麦田承认,他当年和别人在网络上吵架时,也遭遇过别人给他打电话威胁他的事情,有网民“打电话说要‘废’了我”,不过麦田说他们那个时候的论坛里虽然有纷争,让他觉得受到“不合理待遇”,但相比现在的“陈易”、“虐猫”、“铜须”等事件,“绝对是小巫见大巫”,“那个时候总的来说,还只是限于网上。而现在基本全部是和现实生活和现实身份结合了。” “我自己曾被伤害过,也肯定伤害过别人。通过反思,我发现网络这个所谓的虚拟世界其实非常具有真实的力量,我们应该负责任地对待这种力量。”2001年左右,“吃过网络的苦”的麦田开始关注网络媒体不负责任的言论,可能对网友造成的伤害。 麦田注意到,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虚拟的网络已深深地介入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甚至改变着一些人的生活轨迹。 特别是2005年,网络真正进入了“博客时代”,人们开始实名开设博客。网络最初的虚拟性正在被削弱,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语言所产生的暴力效果要比以前大得多。 麦田对此的直观体会来自2005年年末在天涯论坛上发生的“陈易救母”事件,这时,麦田刚调入天涯公司工作,他全程关注了事件的发展过程。麦田说,尽管他也认为陈易是在公众论坛发文求助,所以这个事件是公众事件,完全应该接受公众的评判和审视。但网络言论加速了陈易母亲的死亡,让他无法接受。 而对于2006年3月,网友们开始通过“网络通缉令”以及“悬赏”的方式追查虐猫女子的事情后,麦田进一步感受到了网络的可怕。麦田认为,这种以道德为名义的“讨伐”并不是真正的言论自由,反而是对言论自由的伤害,“言论自由不是一个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言论自由的前提是对言论要负责。” 而在以后的“铜须”事件中,麦田将反思体现在行动中——在“铜须”事件愈演愈烈的时候,麦田就提议在天涯限制网友的相关讨论,并且经过版主同意后开始在天涯里删除大量帖子,“有时一个晚上就删除400多个主帖”,这些帖子中多数都是披露“铜须”真实身份的。麦田当时还封了不少顽固网友的ID和IP。不少网友为此还发帖攻击了网站。 对于自己的做法,麦田的解释是“作为网友的时候,我希望我是一个负责任的网友;作为网站从业人员的时候,我希望所处的网站是一个负责任的网站”。 但麦田也发现仅靠少数网站管理人员的“守门”无法与网友洪水般的讨伐相对抗,“一方面,我个人的道德准则是希望我能够尽量让事情客观表达;但另一方面,整个网络风气如此,我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力量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呀。”这种失衡的局面,让麦田感到痛苦。 在经历了几次典型网络“大字报”事件后,麦田认为不能把责任全部归咎于网友们,“如果说网络暴力的产生,部分网友有很大的责任,但更大的责任是一些传媒和网站。就以‘铜须’事件为例,广州一家报纸最先发表未打马赛克未核实的所谓‘铜须’和‘幽月儿’的照片,这其实就是严重的不负责,可以说是网络暴力的主要诱因。” “由于对于大多数网友侵害个别人权利的事情没有影响力很大的典型诉讼案,所以网友对这块东西的认识一直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评任何人。目前来说,只能靠各个网站管理人员来约束网友的过激行为。”作为网站管理人员的麦田希望网络人能加强自律,因为他认为:“网络是我们重要的言论平台。但是,如果上述不负责的言论多了,劣币驱逐良币,网络的价值就降低了。这些不负责的言论,损害的是我们一个重要的言论平台,也就损害了我们每个人真实的个人利益。” 麦田总结的“网络暴力”四大特征: 1、极端不负责任,不去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 2、网友争抢道德的制高点,一旦占据了所谓的道德高地就开始用合理、合法的语气攻击他人。 3、非此即彼的“圈子文化”,不做朋友就是敌人。 4、煽动者从不列举事实,只凭臆断宣泄感情和煽动网民情绪。 哪里张贴“网络大字报” 1、论坛发言 互联网上有无数个论坛供用户发言和谈论各种话题,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意见或者文章张贴在论坛内,与其他网友进行交流。侵权人就会借此机会,在论坛上发表各种侵权言论和张贴侵权文章,侮辱或诽谤他人,或者揭人隐私,并且通过在多个论坛上广为张贴以及“跟帖”等方式,使侵权范围和影响进一步扩大。 2、ICQ等聊天工具 ICQ是网络用户常用的另一种沟通工具,通过在ICQ服务公司登记的用户号码,全世界各地的用户能够随意地选择谈话对象,有时候,侵权人会在交谈过程当中或者在ICQ的留言本上留下侵权言论,由于ICQ的用户遍布世界各地,因此侵权言论在理论上完全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传遍世界。 3、 发送电子邮件 从目前的技术来看,发送和转发电子邮件操作简单,尤其是群发电子邮件技术,能够实现在几分钟内发送出几百封甚至上千封电子邮件,侵权后果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迅速扩散开去,其效果甚至连发送人也难以预测。 4、聊天室 聊天室有文字、语音甚至图像等多种形式,侵权人往往也会借此媒体将侵权言论传播给聊天对象,通过第三人将侵权言论流传开去。 5、网上评论 这里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各网络用户的发言评述,二是各网站自行采编的新闻评述,虽然评述的对象——网络新闻是真实发生的,但由于评述所用的语言带有严重的侮辱或贬低人格性质,例如将一般违反道德行为指责为严重犯罪行为,将生活琐事升格为伦理道德的欠缺等等,则评述人以及发表言论的网站亦可能构成侵权。 6、不当链接 为方便网络用户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各网站间采用链接的方式互通有无,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但同时也大大方便了侵权人。由于网络信息量巨大,设链者不可能逐一审查链接内容的合法性,因此造成了侵权者利用链接,将侵权言论广为传播的情况出现。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6年7月上半月刊)
相关专题:法律与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