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建英与她的《八十年代访谈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10:57 观察与思考 | |||||||||
一场美丽误会? 一种美好情怀? -徐红萍
2006年,当一批批的“80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汇入到社会的主流行列里来,成为就业、创业的主力大军的 时候,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查建英紧赶慢赶地完成了一部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访谈录,这些社会精英们大多成长、成名于 八十年代,故此书名为《八十年代访谈录》。这是一次回顾与检阅,踩着历史的节拍,追溯由八十年代延续而来的文化与艺术 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与变化。 查建英,北京人,1978-1987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87年回 国,90年代重返美国,2003年获美国古根汉姆写作基金,再回北京。现居北京及纽约,已出版非小说类英文著作《Ch inaPop》,中文杂文集《说东道西》,小说集《丛林下的冰河》《到美国去,到美国去》等。其中《ChinaPop 》被美国“VillageVoice”杂志评为“1995年度25本最佳书籍之一。”查建英近年来以扎西多的笔名为《 万象》、《读书》、《纽约客》、《纽约时报》等刊物撰稿。 此书的由头是作者查建英为洪晃的《乐》杂志做策划时,发现本来准备做的一个系列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名人,全部都 是成名于80年代的风云人物,结果查建英放下手中的事,全身心做了这本由采访组成的《八十年代访谈录》。访谈录中主要 采访了阿城(作家),北岛(诗人),陈丹青(画家),甘阳(哲学研究),刘索拉(作家,音乐人),田壮壮(电影导演) ,栗宪庭(美术评论),陈平原(北大中文系教授),崔健(摇滚乐手),李陀(文学评论)等文化名人。 在体例上,除北岛一篇为笔录外,其他都是现场访谈。查建英当初做访谈录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大程度、更为全面地 反映访谈者的思想全貌。现场访谈具有一定随机随意性,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语言清新活泼,更为耐读。事实上,虽然查建 英补充了许多生活素材,北岛的笔录无论如何都显沉闷了一点。这11篇访谈中,被访谈者有的侧重回忆,有的侧重评议,有 的谈得极为具体,有的讲的比较宏观,大多数是兼而有之。有些访谈只是简单的对答,而另一些则更接近于朋友之间的对谈。 与新闻媒体的访谈不同,查建英在身份背景上被访谈者更为契合,因而对受访者个性风貌的把握以及谈话时的“气场”的控制 都相当有独到之处。访谈录的篇目次序依照受访的11人的姓氏拼音的顺序排列而成。 在本书中,有些观点已经在网上引起共鸣与争议,例如,阿城把“知识结构”和“是否焦虑”作为基本度量,来看待 文化以及历史的方方面面,他认为从文化这个角度来说,没有所谓的“年龄沟”而只有“知识结构沟”、“文化构成沟”。而 访谈中,陈丹青照例是一贯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八十年代的可怜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多惨,还说什么文艺复兴!那是瘫痪病人 下床给扶着走走,以为蹦迪啊!”令作者释怀的是,这本书中的大多数访谈者并没有浪漫与美化八十年代。与当下“80后” 青年所讲求的务实化、物质化相比较,那个纯朴的、浪漫的八十年代是再也回不来了,而所谓的浪漫八十年代,也许只是一场 美丽的误会,也许只是一些人心目中的一种美好情怀。 出版社:三联生活出版社 定价:38.00元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