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中俄学者共谋发展良策——俄罗斯科学院专家访华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15:13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刘晓林

  中俄友谊的热度与夏日一同高升。谁都知道,2006年是“俄罗斯年”。在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框架内,由中 国社会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共同主办的“中俄社会科学论坛”也随之于2006年6月19日-20日在北京举行。

  “此次论坛是‘俄罗斯年’活动中在社会科学领域举办的惟一国家级学术论坛项目。”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的项目 官员很高兴地对观察记者说。他们兴奋地回忆了此次活动的全部行程,“哦,这次来华出席论坛的俄方学者代表团一行总共2 9人,以俄罗斯科学院涅基别洛夫副院长为首。会后代表团赴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访问、考察。此次活动层次高、规模大,历 时近半个月、行程跨3个省市。”

  他们认为这次活动是有成效的:“在中俄双方的积极协作和中方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论坛’及俄方代表团来 访获得圆满成功,为进一步发展中俄社会科学合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为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书写了成果丰硕的学 术交流篇章。”

  中俄学者共议中俄协作大计共谋中俄发展良策

  首先在北京举行的“中俄社会科学论坛”开幕式就分外抓人眼球,先声夺人,为此次活动拉开了一个很好的序幕。

  6月1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的开幕式就在这里举行。趁着开幕式举行前的空隙,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 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常务副院长冷溶会见了俄方代表团。

  其实,就在这次论坛的筹备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领导就极为重视。多次强调,要充分认识中俄互办“国家年” 活动的重大意义,按照“国家年”活动的总体思路,本着宣传友好、增进友谊、加强互信、推动合作的精神,办好“中俄社会 科学论坛”。由国际合作局拟定的“关于中俄国家年期间中国社科院举办活动的初步方案”于2005年5月得到院党组批准 。6月,陈奎元院长率团访俄时,与俄罗斯科学院商定两院2006年共同主办“中俄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3月,俄 罗斯科学院奥希波夫院长访华时,两院院长在工作会谈中再次确认了举办论坛活动的主要安排,一致强调了在中俄互办“国家 年”期间举办此论坛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成立了论坛活动筹备工作小组,由主管外事工作的陈佳贵副院长任组长 ……

  院论坛活动筹备小组由院办公厅、国际合作局、服务局等有关职能部门和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 世界历史研究所等分论坛承办单位的负责人组成,筹备小组办公室设在国际合作局。筹备小组根据工作进展的需要多次召开协 调会,及时传达“国家年”活动中方组委会的要求和指示精神,研究、部署和督促、检查中国社科院举办论坛活动的各项工作 任务。在论坛活动的设计上,突出增进了解、加强合作、深化友谊的主旨,安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活动日程 。在接待中,既注重向俄方代表团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文明进步的良好形象,又注重充分体现中俄友好的深厚情谊。为庆祝“ 俄罗斯年”的举办,按照论坛活动方案,院工会组织的60人规模的学者合唱团专门精心排练了俄罗斯合唱曲目,在欢迎俄方 代表团的晚宴上演出,深深打动了俄罗斯朋友。俄方代表团团长涅基别洛夫院士称,“这是送给代表团的最珍贵的礼物。”

  这一天,陈奎元,冷溶,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中俄友协会长陈昊苏,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涅基别洛夫,俄罗 斯驻华大使拉佐夫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俄中友协会长、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中国社科院俄欧亚所所 长邢广程研究员分别代表双方与会学者做主题演讲。中俄专家学者近200人出席开幕式,新华社、

人民日报
中央电视台
等 多家中央媒体单位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此次论坛是中俄两国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次俄方学者代表团一行29人的学术会议。俄方29人的代表团中有俄罗 斯科学院院士和通讯院士9人以及许多俄科院系统内的研究所所长和研究中心主任,他们是俄罗斯社会科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 的人士。中方与会的百余名代表中包括了中国社科院在经济、国际关系、历史、社会政法等学科片的20余位所长,以及来自 京内外重要高校和地方社科院的知名学者。中俄代表共提交论文50余篇。”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的项目官员对观察记者总 结道。

  在“中俄社会科学论坛”下,分别设立了主题为“中俄关系:历史、现实与未来”和“经济全球化与中俄经济”的分 论坛。历时两天的论坛中,中俄学者济济一堂,共议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大计,共谋中俄经济社会发展良策。

  具体地说,这次论坛围绕“和谐发展:中俄历史与文明的对话”、“全球化:中俄历史进程中的文化选择”、“中俄 在区域组织和全球事务中的政治合作及经贸关系”、“中俄宏观经济问题与前景”、“中俄经贸合作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经济全球化中的中俄法律和社会问题”、“中俄地区合作”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中俄学者在高水平的学术交流 中相互切磋、学习,以自己的智慧和参与为两国互办“国家年”活动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论坛筹备和举办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直得到中方组委会下属的文化组、传媒组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确保了 论坛活动宣传报道等项工作的落实到位。论坛活动期间,新华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浙江电视台、浙江日报、浙 江新闻网、内蒙古新闻网、呼伦贝尔电视台、呼伦贝尔日报等中央和地方媒体对论坛进行了多方位报道。新华社播发的消息中 ,称“中俄社会科学论坛”是中国“俄罗斯年”活动中一项社会科学领域的高层次学术活动,是中国“俄罗斯年”活动的一项 重要内容。其中摘引了冷溶副院长在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指出“扩大两国社会科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探讨发展中一些共同 关心的问题,是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信任,促进两国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探讨这些共同关心的问题,将有利于 不断增进中俄两国政治互信,加深互利合作,推动双边关系全面深入快速发展;有利于加强贸易、投资等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扩大和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访问中的每一天都洋溢着节日般的气氛,到处充满了中俄友好的情谊。”

  俄方代表团到中国部分地区的考察访问更促进了中俄双方的交流。

  “中俄社会科学论坛”在北京闭幕后,俄方代表团先后赴浙江杭州市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考察访问。

  6月21日,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在杭州会见了代表团。他高度评价了中俄传统友谊, 强调了在新世纪新格局下中俄加强各个领域合作的重大意义,并希望两国学者保持有益的学术理论交流,为两国的共同发展作 出贡献。

  6月23日,俄方代表团与中国社科院、浙江省社科院在杭州联合举行学术座谈会,来自浙江省社科界的近百位专家 学者出席。在浙期间,俄方代表团还参观了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及高科技企业。

  6月26日,俄罗斯科学院代表团在海拉尔出席了由呼伦贝尔市政府主办的“中俄蒙边境区域合作论坛”。

  在内蒙期间,呼伦贝尔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铁城会见了代表团。他表示,呼伦贝尔市与俄罗斯赤塔州、 布里亚特共和国以及伊尔库茨克地区有着长期的经贸合作和往来,愿以此次“中俄蒙边境区域合作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 相互了解和友谊。他指出,通过此次俄罗斯各位院士和专家前来参加论坛活动,必将进一步推进和提高中俄边境区域的合作水 平。

  俄方代表团还对呼伦贝尔市的林业基地和伊敏电厂、牙克石森工集团等大型企业进行了考察。

  在浙江省委办公厅、省委宣传部、省社科院、杭州市委以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的协助和安排下,代表团在 两地访问的活动日程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俄方代表团深切感受到中方从北京到各地对举办“国家年”活动的高度重视,并对 中方在活动组织实施中各方面的高度协调配合表示由衷赞叹。

  “效果很好,收获明显!”

  现在,诸如此类的活动很多,有些是讲究形式,有的是表面文章,这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并与俄罗斯科学院共同 举办的“中俄社会科学论坛”活动,又有一些什么收获呢?

  俄方代表团团长涅基别洛夫院士称,访问中,他多次代表来访的俄方学者们表示,访问给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在感谢函中,他称赞中国社科院“极为出色地组织了‘中俄社会科学论坛’”。

  “活动效果明显!”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的项目官员说,“原本,我们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中俄社会 科学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为中俄学者探讨两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双边关系中的重要问题提供有效平台,以增进双方沟通与理 解,促进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现在看来,论坛活动实现了上述预期目标,取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成果。”

  首先是中俄学者围绕两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深入交流,论坛成为促进两国学术界相互沟通、借鉴的成功尝试 。

  “交流有来有往。中国学者评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新情况、深化改革所遇到的问题及‘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的基本思路和任务;俄罗斯学者则介绍了近些年来俄罗斯经济恢复增长及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政策 措施。”

  两国学者认为,中俄在发展中面临许多相同或近似的挑战。这突出表现在:

  一是要寻求政府在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中的恰当地位与作用,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

  二是推动本国产业从国际市场中的资源提供者、先进技术使用者向高附加值产品的提供者、先进技术创造者的转变;

  三是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四是应对经济增长中的贫富分化及地区间差异扩大化的问题。关于最后一个问题,有俄方学者认为,上个世纪,中国 的地区差异比俄罗斯的地区差异要大,这几年,中俄两国都在努力减少国内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但中国的政策显得更为有效。

  同时,中俄学者认为两国在其它一些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又存在显著差别。比如,制约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在于 投资不足,而中国的问题是投资增长速度过快;俄罗斯需要提高人口数量,而中国需要继续控制人口数量;在利用外资方面, 俄罗斯急需扩大外资利用规模,中国的迫切任务是提高外资利用效率,不过,两国都需要更为有效地引导外资的投向以利于本 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其次,中俄学者通过对两国关系发展历程的回顾、梳理与展望,深化了对建设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刻内涵和重大 意义的认识,并针对进一步巩固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提出了积极建议。

  “两国学者在发言中强调,中俄是伟大的邻邦,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中俄关系对于两国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 有重要意义。”

  著名俄罗斯汉学家季塔连科院士从两国政府执政能力、国土资源、人口、经济、军事、对外政策等方面分析了中俄合 作的巨大潜力,并对两国在双边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作出了评价和预测。

  俄科院远东所戈列诺维奇教授认为,苏中关系之后的中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是中俄两国传统交往历史的继 续,也是两国人民关系发展史上的新阶段。两国应保持永久和平,相互尊重各自独立性,在平等的基础上,构筑国家关系。

  中国社科院李静杰研究员强调,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中俄新型国家关系形成的过程。与会代表 一致认为,当前是中俄关系的最佳时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建立在双方广泛的共同战略利益基础上的。

  许多与会学者都指出,互信是中俄两国关系稳定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加深两国的互信,双方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民间, 尤其是青年中间在精神层面上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代表们建议两国学术界经常举办论坛研讨活动,就广大民众感兴趣的各种复 杂和尖锐的问题交换意见,提出解决之道。这样的论坛有助于加强双方学术界乃至两国国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巩固两国 关系的社会基础。

  第三,对俄方学者代表团热情周到、内容丰富的接待安排,获得了增进了解、促进友谊的良好效果。

  除了学术研讨之外,俄方代表团的访问日程中还包括一系列会见及参观考察活动;访问的地点不仅在北京,而且有地 处沿海发达省份的杭州和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内陆城市呼伦贝尔。外宾在各地和各项活动中,受到热情友好的接待, 并看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俄方代表团团长、俄科院副院长涅基别洛夫院士在访问中多次谈及此次访华的感受。他认为,不但论坛研讨活动非常 富有成效,而且在参观访问中了解到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和经验,这些成就和经验十分值得俄罗斯专家学者重视和研究,对俄 罗斯是有益的参考。他表示,“访问中的每一天都洋溢着节日般的气氛,到处充满了中俄友好的情谊。”访问结束后,涅基别 洛夫副院长给陈奎元院长发来感谢函,代表所有俄方来访学者对中方表示诚挚的谢意。

  第四,论坛活动的成功举办将业已存在的中俄社会科学交流与合作推向更高的水平。

  中国和俄罗斯同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又面临着许多值得共同探讨的问题。因 此,两国都有在社会科学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的内在要求和愿望,两国学术界也长期保持着友好交往的传统。论坛活动为提升 双方交流水平提供了契机。

  俄罗斯科学院涅基别洛夫副院长在访问中说,“在俄罗斯科学院处于困境的时期,中国社科院曾为保持和发展双方的 交流作出了积极、不懈的努力,俄方对此深表感谢”,“现在通过举办两国社会科学论坛活动,将使得中俄社科研究机构和学 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此次俄罗斯科学院派出大型的、高层次代表团来访出席论坛活动,也反映了俄方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社科交流的积极意 愿。论坛活动期间,俄方代表团许多成员分别应邀访问了中国社科院的相关研究所及院外其他研究机构和高校,建立联系和进 行学术交流。中国社科院与俄罗斯科学院还签订了关于扩大互访交流量的备忘录,使双方的合作关系迈上了新的台阶。

  “中俄社会科学论坛”活动的圆满成功,为中国社科院在中俄互办“国家年”期间继续举办其他活动积累了经验,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10月,我院将与俄罗斯科学院共同在北京举办‘中俄社会科学图书展’,届时反映俄罗斯社会科学各学科最 新研究进展的1000余种图书将在活动中展出。2007年在俄举办‘中国年’期间,两院将在莫斯科共同主办第二届‘论 坛’和‘书展’活动。”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的项目官员高兴地对观察记者说。

  有了这次的满意合作,双方对进一步的合作都满怀憧憬。 -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