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因为贫困 我就没有自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15:47 观察与思考

  -河南开封 耿银平

  久而久之,受到更多压力的贫困生更容易成为心理贫困、学业贫困、社交贫困、精神贫困等“多困生”。

  9月6日《东方早报》报道,上海东华大学日前规定,对于享受学校各类资助的贫困学
生,如果拥有高档电脑等高档 消费品,原则上将不能获得学校大额资助。大额资助一般指4000元以上的奖学金或是5000元以上可以全免学费的助学 贷款。另外,如发现有学生在贫困资格问题上弄虚作假,或是吃穿超度,抽烟、酗酒、请客会友、铺张浪费等违反校纪校规的 行为,学校将收回资助金。

  学校为了提高助学金使用安全系数,就剥夺贫困生的消费权、审美权,活动空间和生活自由都要用“低消费标准”裁 衣定做。“我是贫困生,我不能享受

奢侈品”,“消费只能是最简单的,吃穿只能是最便宜的”,助学金成为捆绑贫困生的精 神绳索和畸形制约。接受了经济资助,就成了新时代的“经济卖身奴”,只有呼吸的自由,没有行动的空间;只有生活的自由 ,没有选择的空间。有点霸道而残忍。久而久之,受到更多压力的贫困生更容易成为心理贫困、学业贫困、社交贫困、精神贫 困等“多困生”。

  德谟克利特说:“保持尊严地忍受贫穷,是贤智之士所固有的特性”。绝大多数贫困生都不希望把贫困身份在学校公 开,可学校的“经济监督”无疑将贫困生的各种贫困信息赤裸裸地显现在大庭广众之下。在“贫困就是羞恶”,“贫困就是个 人不幸”的观念支配下,大众不自觉会用另类眼光审视贫困生,贫困生因此会陷入无法自拔的自卑陷阱。贫困生得到经济救助 的同时,也失去了乐观自信、从容坦然。

  助学金作为捐资助学的一种形式,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种爱,是一种良心和慈善事业,更是一种社会道德责任和救人 济世的美德体现。因此,救助更应该从道德层面理解、传承,从善解人意和温情守望来进行设计,而没有必要附加太多的功利 性因素和不人道、不厚道的硬性规定,就像父母为我们提供学费,难道我们就一定都得以考上北大来回报吗?陷入这样的“回 报怪圈”中,这种捐助显然就违背了捐赠应有的社会品质、财富品质,违背了捐助活动寂寞之本色。

  资金分配给了贫困生,只要他们的自我设计是合理而非不负责任的疯狂消费,就没有必要为他们设定各种框框,用制 度羞辱限定他们的消费自由。因为绝大多数贫困生还是能够洁身自好、履行责任的。没有必要因为极个别不负责个案让所有的 贫困生接受精神羞辱。

  诚然,面对贫困挫折,贫困生需要精神自强。但人的承受能力毕竟不尽相同,解决物质贫困的同时,不应忽略他们的 精神自尊。诚如是,贫困生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温暖阳光下,捐资助学才能走向健康和谐!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