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永远的人伦之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15:47 观察与思考

  -赵 畅

  在全国众多的庙堂中,地处浙江上虞的曹娥庙无论年轮抑或规模,怕都难以跻入前列。然而,千百年来,其栉风沐雨 ,穿行在历史隧道中,声名与日俱增,响遏行云。何故?不为别的,只是因为《曹娥碑》。

  《曹娥碑》记载的是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碑文虽仅仅只有442字,但“彰孝烈”其情其旨自溢于言表。细细阅读 ,我们便能触摸到一个凄美动人、可歌可泣的故事,感悟人们那泓折心动容的哀伤。

  曹娥,浙江上虞曹家堡人。母早亡,父女相依为命;父曹盱,捕鱼为生,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当地巫者。东 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端午节,按越地旧俗,曹盱在舜江上参与迎潮祭祀伍子胥,不幸落水身亡。时娥年十四,寻父尸 不得,沿江号哭17天,投入江中,5天后负父尸浮出水面,同葬于江东。其孝行感动乡里,哀悼者阻塞道路,并惊动了官府 。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县令度尚“改葬于江南道旁”,并奏请朝廷旌表为孝女,为其立碑建庙。碑文由度尚 弟子邯郸淳撰写,沿称汉碑。

  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本来就够让人感动的了,然而,与《曹娥碑》有关的摸碑、题碑、问碑、解碑、书碑、读碑的一 个又一个精妙绝伦、隽永酽 的故事,终令曹娥的孝行闻名遐迩,千古不衰,以至而令曹娥庙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庙 ”。

  碑之既立,加以碑文妙绝,自引得凭吊者如云似潮。其时著名的学者蔡邕,便是其中一人。当年遇赦后,其因惧宦官 报复,不敢回乡里,在10多年的流亡生涯中,他“远迹吴、会”。闻知《曹娥碑》,蔡邕径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 ,题八字于碑阴:‘黄娟幼妇,外孙齑臼’。”然而,蔡邕题辞的含义是什么,观者不得而知,而蔡邕辞世,这自成了千古之 谜。

  解开题辞谜底第一人的,则是杨修。建安二十五年(公元128年)七月,当时曹操已是北方强大的军事集团领袖。 他率兵出潼关,途经蓝田,悉知前方就是故友蔡邕庄上,便令军马先行,自己带着百余骑近侍来到蔡邕庄前。那时,蔡邕的女 婿董纪在外地做官,只有蔡邕的女儿蔡琰在家,闻曹操到此,急忙出外相迎。礼毕,曹操见壁上悬挂着一幅碑文图轴,便上前 观看。又听文姬夫人讲了曹娥孝行和度尚为之立碑,先父摸碑题辞的故事。曹操问题辞的含义,蔡琰回答说:“这虽是先父所 题,但我实在不解其意。”曹操又问众谋士有谁能解?正当大家面面相觑之时,主簿杨修拱手作答:“此乃辞语谜面,我已猜 出。”曹操即予制止,说:“你暂不要讲,给我思考一番。”行至30里外,曹操忽然茅塞顿开,对杨修说:“我亦猜出来了 ,你先说出来让我听听。”杨修解释道:“‘黄绢’就是有色的丝,是‘绝’字;‘幼妇’,即少女也,女旁少字,是‘妙’ 字;‘外孙’,乃女之子也,女旁子字,是‘好’字;‘齑臼’乃受五辛之器也,受旁辛字,是‘受辛’(‘辞’的繁体)字 。合起来,是‘绝妙好辞’四个字。”曹操听后,不禁拍手称好,说:“你猜的正合我意!”后来社会上流传的“有智无智隔 卅里”,或曰“故事开始与阴谋和血腥搭了边”,这当是后话,暂不赘述。只须感谢曹操与杨修的是,是他们的偶然之行,是 他们的一番斗智,终于揭开了千古谜底,否则,至今这或许还是一道悬而未决的难题哩!自然,他们的举止更推波助澜,令上 虞成了中国谜界公认的灯谜策源地。而曹娥孝行随之声名远播,当不言自明矣。

  《曹娥碑》之名振天下,亦跟书法名家有关。在碑文风靡全国之时,晋代书圣王羲之、宋代著名书法家、王安石女婿 蔡卞等人,亦纷纷摹写碑文。尤其是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的字本,堪称传世精品,其造诣仅亚于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 兰亭集序》。有人称:“邯郸文与右军书,珠联璧合,乃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信然!至为惋惜的是,书圣王羲之 摹写的碑刻早已佚失,其书写的碑文,曾被刻成法帖,可见诸王羲之书法精品集,现存曹娥庙内的是蔡卞摹写的碑刻。细细观 瞻,但见笔惊龙蛇,刚劲有力,如云流殇,其珍其贵,当可想见。

  世间万物,诱人者终有惑人处。忽然悟得,世间被传颂的孝行,多因残缺而美丽,因遗恨而哀伤。惟其冰清玉洁,才 被膜拜着,才纯静如练,如梦如幻;才会有纵身一跃的超脱,才会有不绝如缕的守望。而《曹娥碑》则以其情其德其才其俊, 赢得天下无数英雄竞折腰,李白亦不例外。唐玄宗天宝中,诗仙李白因侮弄高力士,得罪杨贵妃,被排斥离开长安,漫游江湖 ,曾专程赶往曹娥庙读碑,有诗为证:“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

  有位学者说过,读《曹娥碑》最好之法便是“诗意的阅读”。诗意是一种高度,也是一种深度,它属于精神的范畴, 闪耀着理性和哲学的光芒,它所排除的是世俗的杂念和喧嚣的飞尘,本身因之而显得高雅。否则,读碑不是会亵渎、玷污了碑 文固有的圣洁么?是啊,《曹娥碑》是一剪文化夜空里的灯烛,是一袭历史长卷中的裙边,是一扯人生洋面上的白帆。180 0多年过去了,历史的风尘掩盖了过去的歌泣与才情,但巍峨雄壮的曹娥庙还在,魅力四射的《曹娥碑》还竖立在曹娥庙内。 有道是,最绚烂的往往是最短暂的,最坚固的也往往是最脆弱的。不知有多少碑刻在岁月的替代轮回中化为断石残片,继而沦 为尘土?又有多少艺术宝库在自然的人为的灾难中成为焦土?《曹娥碑》是有幸的。尽管曹娥庙曾几度兴废,《曹娥碑》亦曾 时立时毁,然而,她们依然魅力不减,风光无限,这全都是由于文化传承的作用,全都是由于一个又一个虔诚者的诗意阅读。

  因为曹娥,因为曹娥庙,因为《曹娥碑》,文人墨客、社会名流、军政要员倾诚入庙者自络绎不绝,他们莫不情动辞 发,为后人留下字字珠玑的美文佳句。不知谁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文化中最关键最主要的是她的大师 。如果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文化上没有大师光有大楼是没有用的。依我的理解,大师既指人亦示物,只是她应该是人 文的,比如曹娥庙,比如《曹娥碑》。

  一条流经浙江上虞的舜水,因为在其和煦温润的臂弯里,曾经收留过一位为孝殉情的女子而改称曹娥江,并得以青史 留名。如果说,在中国地理的版图上,曹娥江是那样微乎其微的话,那么在中国文化的版图上,这条蜿蜒流淌的浙东之水,却 是那般的赫然在目。

  我深为自己是曹娥的乡人而自豪,每每徜徉于曹娥江边,我便会油然默读《曹娥碑》。而看曲曲折折的江湾,便想到 了曹娥当年在江边跌跌撞撞寻找父亲的行踪;观一碧江水,更恍如看到了她那颗纯纯真真的孝心。曹娥之举,可谓“孝感动天 ”。光绪末科状元、民国时任中国图书馆馆长的刘春霖有一副刻在曹娥庙内的对联,更把曹娥的那泓至孝情愫倾诉得可歌可泣 :“百行孝为先至性感人余热泪,大江流不尽夕阳终古咽寒涛。”

  甲骨文中孝字的最初写法是“老”字和“考”字。“考”指已故的祖先,据文献典籍佐证,孝既是对已故祖先的崇拜 ,又是善待在世父母的行为。孔子说孝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信然!孝在历史上有过不同的命运, 先秦讲孝不多,到了汉代则以孝治天下,举孝子当官,每位皇帝的前面都加一个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当时流行的《 孝经》是“五经”之外的又一“经”。谁可以做帝位的继承人,学习过《孝经》,也是一条重要的理由。充满血亲温情的“父 慈子孝”作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在古代是深入人心的。

  《二十四孝》影响中国社会600多年,古人盛赞的这“二十四孝”,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更迭,其内涵、其受 众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现在的话来说,也该与时俱进了。“鹿乳奉亲”我们可以勉强做到,“负米养亲”、“亲尝汤药” 、“拾葚养亲”、“行佣供母”、“打虎救父”、“弃官寻母”等等,我们也可以勉强做到。但有一些是我们绝对做不到的了 ,如“孝感动天”、“埋儿得金”、“怀橘遗亲”、“哭竹生笋”等等。有些我们咬咬牙也许能做到,但已没有必要,如“尝 粪心忧”、“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扇枕温衾”、“闻雷泣墓”、“卧冰求鲤”、“恣蚊饱血”、“亲涤溺器”等等 。时代不同了,古人能做的,我们未必能做;古人须做的,我们未必必须做;古人做得很好的,我们未必做得到。我们读《二 十四孝》,当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们也许并非看重这些形式,要后人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世间 还有一个“孝”字!是啊,我们的老人们慷慨无私,心甘情愿地承受任何劳苦,不为名不为利,也不需要任何报偿,他们惟一 的希望就是年迈之后,孩子们不要把他们遗忘了,他们只是渴望着、期盼着有机会多和子孙们在一起谈谈心,唠唠家常,以排 遣晚年难耐的无边寂寞。不分贵贱贫富,应该说,这是十分廉价、极易达到的要求。可我们有时总是忍心地践踏了老人们的宽 容,离开家了,想起他们了,自己也总是会自责,但是往往还是会找借口原谅自己,十有八九,我们却没能给予满足。每个人 都会拥有自己的青春,亦会慢慢地步入中年、老年。可孝之于每个人,往往陷于这般尴尬境地: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 ;当我们懂的时候,已不再年轻。要知道,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要紧的是,我们每个人必须从自己做 起,从小事做起,赶快为长辈尽孝—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 口信;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常回家看看》不知打湿了多少观众的眼睛,震撼了多少游子 的心灵,说出了多少天下父母的心里话。一首歌何以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就是因为这首歌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世间最 普遍的真挚情感,回应着人民群众对传统美德的呼唤。“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让每一位老人能够在物质生活上更有保 障,精神生活上更加丰富多彩,不是全社会的一种义务和职责吗?

  孝,是人类一种生生不息的亲情之爱,它的本质是亲情回报,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孝本身 就象一条河流,亲情之溪,亲乡之河,亲国之海,流淌着的是一种同样质地的水。古人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该是 一致的孝行吧?孝女曹娥投江寻父之孝行,为以后历代封建帝王累加敕封,硬把她标为“三从四德”的典型,自是为愚弄人民 、维护自我统治地位服务。说白了,这不过是强加在纯真的孝之上的历史尘埃,却丝毫也不能掩盖这颗明珠的光芒。然而,从 另一个侧面窥视,亦可知孝与忠从来都是连在一起的。是的,几千年来,直到辛亥革命以前,忠与孝一直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两 大精神支柱。多民族封建集权的格局下,忠孝既是哲学、伦理准则,又是宗教信仰准则。多民族封建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忠孝 既是思想保证,又是组织保证:政治组织为忠,家族组织为孝。忠与孝便是古代中国团结、教育全国各族人民的实践教材。“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家的孝道与国家的治道有机地联系起来。“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天子之位,受之 于天,不受之于人”,这里忠与孝已交织在一起了。

  孝,还其本来面目,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 闪耀着不灭的光芒。时至今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我们对孝的需求是那样的迫切。是啊, 我们不仅需要依法治国,亦需要以德治国。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孝便是调节家庭关系的一剂良药。以德治国, 自须从家庭入手,从孝道入手,尔后延伸到社会、国家。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效忠 国家的人。古往今来,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国之忠臣,皆为孝子;侍老尽孝者,多能敬业勤业、精忠报国。而即便忠孝不能两 全时,为国尽忠,当是内含了为父母尽孝之德。

  《曹娥碑》的香火,熏陶过一本本古代的线装书;曹娥江的流水,养育了一位位后来的上虞人。就在曹娥江畔,与曹 娥的故事特别亲近的那些后来的上虞人,并没有将孝字仅仅局限于对长辈的孝敬上,而是把那种千载传承的美德,延展成了内 涵丰富、主题多彩和具有时代意义的篇章。他们的业绩已为世人瞩目,他们的足迹遍及天南海北,但是,他们又未曾忘记,自 己是上虞的儿女,来自于曹娥的家乡。

  就像一只准时飞归的候鸟,或者更如一尾遵汛回返的游鱼,每当年关,无论工作多忙,应酬多频,谢晋总是悄然回到 上虞一个曰“谢塘”的小镇老屋里。家乡是他精神的绿洲,是他心灵的港湾,更是他生命和激情永远飞翔、扬帆的跑道和码头 。从《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到《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以至《芙蓉镇》、《鸦片战争》,无不倾注了一代名导 的全部精气和血肉。然而,从中又何以不升腾着谢晋那灼热的乡情?又何以不是谢晋对滋养其生命,滋养其艺术性灵的家乡的 最好回报?道理实在浅显得很,一个连家乡都不热爱不关心的艺术家,怎会去热爱、追求自己从事的电影事业呢?

  而由孝至忠,将孝这一人伦之光发挥到极致的,则要数上虞乡贤何振梁了。1952年,何振梁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 的一名翻译,参加了赫尔辛基奥运会。自此开始,他便有了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奥运圣火能够在中国的大地上熊熊燃烧。在 中国决定申办2000年奥运会之后,何振梁全身心投入到申办工作。为了申奥成功,他经常在许多国家穿梭,有一次,他对 子女郑重其事地说,写字台的抽屉里有一封信,若有不测,可以把信封打开,里面有他对子女们最后的嘱托。当中国决定再次 申奥的时候,何振梁已年近古稀。他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为国家申奥工作贡献力量的机会。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他以 自己的行为,为中国人作出了最好的诠释,诠释了究竟什么才是一个民族的“鞠躬尽瘁”的精神。曾多次荣获中国电视文艺“ 星光奖”的著名编导刘郎,在考察上虞后动情地说:“在整个中国的土地上,上虞的面积很小很小。但是,正是由中华儿女的 一个家乡、几个家乡、无数家乡,才组成了我们民族的乡邦故土。而那些为中华民族取得荣誉的人,更是深深懂得,在自己的 身上,不但背负着祖国的重托,同时也背负着家乡的期望。”何振梁不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么?

  上虞,是感性之地、文化之乡,更是以孝名扬天下的性灵之邦。曹娥被列入女二十四孝之首,而同样出生于上虞的大 舜(《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会稽旧记》:“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则被列为男二十四孝 之冠。虞舜,字都君,姓姚,因为目有双瞳,又名重华。舜父瞽叟,是个盲人。生母握登很早就死了,父亲娶了舜的后母,后 母生儿子叫象。舜父愚顽不化,好坏不辨,后母蠢而无知,言不及义,弟弟又倨傲无礼,却深得父母钟爱。舜对父母非常孝顺 ,待这位异母兄弟也十分谦让,但他的好心得不到好报,父母弟三人结成联盟一心想谋害舜。当他们想下毒手时,舜便远远避 开,免使自己的亲人担当杀子弑兄的罪名,至于一般的责罚,便甘心承受。舜的至诚至孝,感动了上苍,舜在耕作时,大象赶 来帮他耕田,飞鸟助他除草播谷。舜的事迹广为传播,被当时的部落首领尧知道了,后经四方部落的推荐,他看中了舜,并将 女儿蛾皇、女英嫁给舜为妻,以观其德行和本领。待舜五十岁时,尧将自己的帝位禅让给了舜,定国号为虞。虞舜的孝行与德 政也为故乡子孙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后人称虞舜为“孝圣”,还把他的事迹列入《二十四孝》之首……这样的历史巧合, 既是难得的奇缘,更属必然的根由。而今,曹娥庙依然出落得金碧辉煌,韩美林大师之作—“舜耕群雕”则气势恢宏,两者遥 相呼应,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每每从曹娥庙参观回来,我都会油然诵起庙的大门口的那副徐渭撰写的对联:“事父未能 入庙倾城皆末节,悦亲有道见吾不拜亦无妨。”而从“舜耕群雕”观赏返回,我则会默吟孟子赞颂大舜之辞:“鸡鸣而起,孳 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曹娥江,一条诗性之江,它从大山出发,曲曲折折,奔奔波波,流到了曹娥庙门前、“舜耕群雕”脚下,然后又在当 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墓道的岩岗峭壁下,绕了一个小湾,挟带着风声与豪笑,直奔钱塘江口而去……独自漫步于曹娥江边,我都 会深情地眺望,而一遍又一遍地重读《曹娥碑》,前尘往事便如滔滔的江水沿着记忆的裂缝流动起来,而流动得最丰沛、最恣 意的便是孝,便是无数令人敬仰动容、感慨不已的孝行。

  上虞是有福的。《曹娥碑》在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城中诞生,在她的怀抱里成长如蜕。她不仅让人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延 绵不绝的气象,也令人深深体味到她于无声无息中释放出的沉郁、绵长的历史质感、文化风韵。而今她继续着勾魂夺魄的美丽 功能,做着自我不卑不亢的精神守候,愿她长久温暖人们的心灵家园,尤其是在穿越了岁月风雨、时代变迁之后,更希冀其在 新文化中得到再生。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