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长征十大特色城市:韶关与信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13:25 中国经济周刊

  一个曾被当作广东省“战略后方”来建设的重工业城市,现今却成为泛珠三角的核心地区。在众多的前进路线中,它选择了南下,目标——广州!

  韶关:坐上南进的列车

  有人说,韶关是广东的“东三省”。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建立起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韶关挖掘机厂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奠定了韶关工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上世纪70年代,韶关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基地。1980年以来,韶关市先后有工业企业2.1万多家。其中,韶钢集团年产钢能力已突破500万吨,跻身世界钢铁企业100强之列;韶铸集团是全国最大的铸锻件专业生产企业之一。

  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后韶关遇到了不少困难。原有的国有企业如何重新振兴?如何把原有的工业基础优势转变为效益优势?韶关的“后劲”在哪里?

  泛珠三角的“核心地区”

  韶关市市长徐建华认为,韶关要加快发展,必须抓好当前面临的三大机遇:一是抢抓全省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突出结构调整,珠三角加速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要创造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建设产业园区;二是利用广东省加快建设“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利机遇,把韶关建设成“泛珠三角”的重要战略通道和节点城市;三是抢抓建设绿色广东和“十大工程”建设,加快山区开发带来的机遇,发挥生态优势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大机遇建立在韶关的三大优势之上。

  一是区域优势:韶关地接南北,贯穿全境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与即将开建的武广客运快线、赣韶铁路等夯筑南北交通优势。独具优势的区位加上方便快捷的交通,使韶关从最初的边远山区,一跃成为泛珠三角的核心地区。二是资源优势:韶关地处南岭,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和“绿色宝库”,矿产和森林以及水电、劳力、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自然生态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很适宜旅游、休闲和人居。三是配套优势:韶关是广东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较好,产业体系较全,发展工业具有产业配套的优势,尤其是机械装备工业基础厚实,具备发展汽车零配件生产的基础。

  “韶关现已融入广州两小时经济圈,具备对接广州、融入珠三角的便利条件,是广东引南接北、‘打通南北中轴线’的重要节点城市。”徐建华指出,韶关要加快对接广州的步伐,积极融入珠三角,实现互惠双赢,促进共同发展。

  “把韶关的车厢挂在广州的列车上”

  韶关与广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交通便利,互补性强,有着十分良好的合作基础和传统。“广州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佼佼者,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经验等发展优势非常明显,拥有‘带动广东、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巨大能量,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产业对接的重要伙伴。” 韶关市市长徐建华表示。

  今年4月,广州、韶关两市达成共识,双方在工业、旅游、农副产品和物流等方面加强合作的空间很大。在广东省外经贸厅的支持指导下,两市政府共同举办合作交流会,意欲在“产业对接、区域合作、协调发展”的目标指引下,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

  5月1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韶关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外经贸厅联合举办了2006韶关——广州外商投资合作交流会。在交流会上,韶穗两市共签约项目95个,累计投资额为127.9亿元人民币。

  珠三角里新韶关

  据徐建华介绍,韶关市在对接广州、融入珠三角上,首先要做好装备工业特别是汽车零配件业的对接。

  “对接广州、融入珠三角”,韶关瞄准了广州汽车工业的巨大商机:到2010年,广州汽车工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以上,汽车零配件产值将达到800亿元以上。按照国际通行的汽车整车与零配件产值比率1:1.7,配件产业极具潜力;按照

广州丰田公司对汽车零配件厂家的空间划分,韶关全市都处于其所在的核心圈范围。因此,占有市场份额的一席之地是韶关一次不可错失的机遇。

  为此,韶关把对接广州汽车配套产业作为优先领域,出台对汽车配套产业的优惠政策,并对重点骨干企业进行资源、品牌整合,加大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力度,提高装备产业

竞争力;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承接珠三角汽车零配件企业向韶关转移,积极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广州市场,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使韶关成为广东省汽车零配件和大型特种汽车装配和制造的重要基地。

  二是开展农副产品与广州市场的对接。广州农副产品需求巨大,而韶关有发展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的优越条件,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质量、做强品牌,把韶关建设成广州农副产品供应的生产基地。

  三是开展旅游业、房地产业等服务业的对接。广州既是一个巨大的旅游客源地,又是重要的游客中转地,要对接广州旅游业,促进韶关旅游业加快发展;要对接广州住房消费市场,提高韶关房地产业水平,使韶关成为广州、珠三角部分居民的第二居所和度假优选地之一。

  “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经济发展、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环境优美的新韶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的‘交通枢纽、区域中心、经济强市、山水名城’。”徐建华说。

  韶关:

  长征印迹1934年10月26日至11月15日,中央红军的第一、九军团大部,第三、五、八军团一部先后经过粤北的南雄、仁化、乐昌和连县等地。在今韶关市境内,红一方面与国民党军多次展开过激战,先后3次突破敌人设在南雄乌迳(新田)、仁化城口和乐昌的三道封锁线,胜利通过广东境内,向湖南方向前进。

  韶关:经济史记

  “民国前期,战乱与天灾不断,加上铁路与公路陆续通车,水运优势逐渐减退,粤北各地经济活动日见萎缩。抗日时期,本境成为广东大后方,大量军政机关、学界、商界人员涌入,虽曾热闹了一阵,但光复之后又见萧条。只有建国后,粤北的经济才真正重新起步,飞快发展。”

  ——《韶关市志?概述》

  河南之南,绿茶之乡。毛尖,让信阳载誉海内外的同时,还为信阳人找到了一条走出大山的致富路。

  信阳:大别山下茶飘香

  有一片热土令人神往,她是将军的摇篮,红军的故乡;有一个地方让世人敬仰,她在党的革命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有一个老区叫人感到自豪,她有人间仙境,无限风光。这就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美丽的信阳。

  信阳素有“豫南明珠”之称,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东邻安徽,南连湖北,总面积18915平方公里。现辖8县2区,总人口770万。其中所辖罗山县何家冲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信阳市也是河南省唯一被纳入全国十二个红色旅游区范围的省辖市。

  “一座青山竖起一道风景,一潭碧水蕴含万般风情”概括了信阳的山青水秀与人杰地灵。如果你身临其境来到鲜花盛开、茶香四溢的大别山上,感受厚重的历史,享受无限的风光,会感觉到人在画中游。

  “城在茶中,茶在城中”

  信阳毛尖驰名中外。常饮绿茶的人,无人不知“信阳毛尖”这个品牌。“信阳毛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因质佳味浓久负盛名。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把光州茶(信阳毛尖)列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千古之论。

  信阳茶叶经历了千年的栽培,于清朝末期始创“信阳毛尖”品牌。因其外形细圆紧直,白毫显露,内质清香持久,滋味醇和鲜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匀完整,先后获得多项荣誉。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被评为十大名茶之一,1982年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荣获银奖,1985年获中国质量银奖,1990年获中国名茶金奖,1999年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荣获国际金奖。

  信阳市茶叶生产开发的指导思想是:树立“中国茶都”形象,围绕茶韵广场、茶大观楼、茶韵田园三大板块做文章。建设生态茶园基地、优化茶产品、拓展茶市场、规划茶城市、发展茶经济、弘扬茶文化、开发茶旅游,着力打造“城在茶中,茶在城中”的个性城市。

  信阳地区优越的气候与土壤条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使“信阳毛尖”的独特风味无与伦比。但这种以传统手工炒制为主的制茶工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生产工艺随意性较强,产品质量不稳定,并且随制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不同而炒制茶叶的质量有很大差异,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近几年,信阳毛尖经过技术人员不断研究、改进、完善,机械加工技术渐趋成熟,生产出的产品完全符合传统信阳毛尖茶的品质要求,外形更加完整紧直,碎茶率低,色泽更加翠绿香气更加浓郁,受到专家和消费者的认可。目前,全市有信阳毛尖茶机械加工生产线近70条,可生产干茶200万公斤。

  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信阳地区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加强科技投入,提高单产;保持传统工艺,提高质量。全区茶园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信阳市九个县区,120多个乡镇,1200多个行政村,18万农户种茶,从业人口近百万人。信阳市仅拥有百万资产的茶农就有30余户,茶园面积超过300亩的种茶大户有300多个。全市茶园总面积60万亩,开采面积50万亩,茶叶年总产量约1500万公斤,总产值6.5亿元,社会总收入10亿元以上。

  “人往城里去,钱从务工来”

  除了毛尖茶,令信阳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已成了信阳农民增收主渠道的劳务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实质是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信阳来说,目前全市有近600万农村人口,有350多万农村劳动力。按照现有的耕作技术和条件,耕种全市800万亩耕地,有300多万农村劳动力实际上处于隐形失业状态,用农民自己的话说是“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蹲闲”。

  近年来,信阳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利用发达地区的力量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收到了明显成效。从前,困扰信阳农村发展的是两个难题: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通过发展劳务经济,信阳已初步找到了答案,就是“人往城里去,钱从务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全市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达123亿元,占当年全市农民纯收入的54%。

  但发展劳务经济并不只是为了农民打工挣钱,其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发达地区的培育,形成了信阳自己的人力资源;在于通过增加非农收入,形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在于通过返乡资本的注入,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台。正是因为走出去的打工者,引回来的是创业者;输出去的是劳动力,引回来的是生产力,信阳找到了一条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路子。

  信阳:长征印迹

  1934年11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在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从信阳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了长征。

  信阳:经济史记

  “民国5年(1916年)兴建的贫民工厂,为官办工厂之始。民国7年(1918年)建成光化电灯公司,信阳成为省内三个较早有电灯的城镇之一。抗日战争前夕,有石板印刷。解放前夕,信阳市为消费城镇,仅有小型粮油加工等厂(作坊)7家。”

  ——《信阳市志?工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