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十大特色城市:阿坝与桂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13:25 中国经济周刊 | |||||||||
雪山、草地,让川西北一个偏僻的地方早早闻名于天下,三星堆、大熊猫,更是让这里成为神秘的世外桃源——曾经“以林木换发展”的阿坝,如今走上了生态立州的道路。 阿坝州:从“木头经济”到生态立州 阿坝州位于四川西北部,幅员8.42万平方公里。早在战国时期阿坝地区即有行政建制
在数十载前,长征红军路过这里,用惊人的壮举,让这里的两个名字从那时起传遍了中国,那就是:雪山,草地。 艰难岁月中的物资基地 回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在四川阿坝州的经历时间最长(长征历时两年,而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四川阿坝州战斗和行军共历时16个月),也最惊心动魄。雪山、草地等恶劣的自然环境,磨炼了红军意志,锻造了队伍的团结力和向心力,也引发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从阿坝藏族自治州党史研究室统计的数据,我们可以想象红军过雪山、草地时物资匮乏的艰难情形:阿坝辖域面积不足6万平方公里,人口仅20余万,人均年有粮不足600斤、有畜不到两头。 当时,军民同吃草根、树皮,共同扶持度过艰难岁月。阿坝各族人民为红军提供的大量粮食和食用物资,是保证红军征服雪山草地的基本物质基础:阿坝地区藏、羌、回、汉各族人民,共为红军筹集粮食两三千万斤,大小牲畜20万头,土盐5000余斤,还有大量干牛肉、猪膘、食油和蔬菜等。 在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之后,阿坝州共有9个县114个乡镇被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 在那段最艰苦、非战斗减员最严重的雪山草地时间,中国工农红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活动:中共中央先后召开5次政治局会议,翻越了8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趟过了人迹罕至的水草地,并建立了最早的少数民族革命政权之一——“格勒德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 由于红军是在5—9月草地雨季过草地的,自然条件更是恶劣。刘英在其回忆录中说:红军过草地牺牲最大,这7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我觉得是从死亡的世界回到了人间。” 凭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团结友爱的红军精神,红军硬是走过人迹罕至的大草地。 在阿坝期间,红军先后召开了两河口会议、巴西会议等五次政治局会议,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和党内错误路线进行了斗争,一次次将红军从危机中解救出来。 红四方面军在此进行的战斗,也在革命战争史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红四军突破天险,仅用十天时间击败了1.2万据守险固的川军,随后用一天的时间拿下土门和茂县两个县城,并在茂县设立总部。随后在6月初,李先念带领的先遣队急行军进发,奔赴达维镇,迎接下雪山的中央红军。 红军在阿坝期间进行的战斗和行军是人类历史上最罕见和艰苦卓绝,也是红军精神中核心元素的构成部分。萧华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愈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黄河脐带”的生态转型 70年过去了,雪山草地依然。前往阿坝州旅游的游客站在红军长征纪念碑前,遥望无边的草地和皑皑雪山,在欣赏雪山草地怡人的景色时,或许仍能隐约感受到当年大行军中旗掣马嘶的豪迈气势。 阿坝州的西北部是大草原,东南部是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峡谷,中部的山则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这使阿坝成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点工程区,阿坝素来被称作“黄河脐带”、“天府水塔”。 阿坝州政府审时度势,充分考虑阿坝州的特色,制定了“生态立州”的发展路线。阿坝经济被看作典型的生态经济: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能源工业三足鼎立,构成了阿坝经济的三个高地。 “十五”期间,阿坝州完成了从木头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型,为未来的生态立州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在“十五”期间,阿坝州全面停伐天然林,并开展森工转产,进行了治理整顿。五年内总共投资16亿元,成片造林12万7千公顷,封山育林9万8千公顷,森林管护累积1853公顷,使林木总蓄积达3.9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2.82%。 目前,阿坝州投资生态建设的经济效益已经初步显现。除了生态农牧业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外,生态旅游业也再创新高,旅游业增加值在5年内上升18%,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在阿坝州生态立州思想的指导下,四姑娘山景区保护环境,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绿色旅游产品,被评为中国第五处世界自然遗产。 同时,生态能源工业也为阿坝经济发展提供了主要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8%。从砍树到植树,从单一的木头经济到多种特色经济,依靠生态立州,一个绿色、和谐的阿坝正在她的子女手中建成。 阿坝州:长征印迹 红军在阿坝境内行军及战斗达16个月之久,在此红军先后召开两河口会议、芦花会议、沙窝会议、毛尔盖会议、巴西会议等五次政治局会议,翻越雪山,走过荒无人烟缺衣少食的大草地,同时经过包座、土门等战役,粉碎了蒋介石利用险恶自然地理条件困死红军的企图。 阿坝:经济史记] “民国时期,除茂、松两县各办平民民生工厂系官商合资的手工业企业外,余皆为私营经济。手工业行业主要有采矿、挖煤、冶铁、小五金、木器加工等行业,产品一般在当地销售,手工业者多亦工亦农。”“抗日战争后,物资奇缺,通货膨胀,经济萧条。” ——《阿坝州志》 当一个城市已经成为了中国山水的代名词的时候,它似乎已经别无选择。但就是这样一个城市,正在尝试着走出另一条腾飞的道路。 桂林:不只山水甲天下 曾经的“工业城市”冲动 “你们桂林有什么工厂?” “有制药、纺织、橡胶、机械、电子等工厂,还有造纸厂、炼钢厂。” “漓江污染成这个样子,还能‘甲天下’吗?你们为了发展生产,如果把漓江污染了,把环境破坏了,是功大于过呢还是过大于功,请你们好好考虑,不然的话,功不抵过啊!” 这是上世纪70年代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在漓江的游船上与当时的桂林市委书记的一番对话。 建国后,山清水秀的桂林在经济发展上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50年代,桂林先后提出“生产城市”、“工业城市”的建设目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桂林逐步建成以冶金、电力、化工等为主体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到1978年底,全市国营工业发展到139家,工业总产值达8.26亿元。但是,环境污染也随之而来。 小平同志语重心长的教诲,使桂林人对环境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更为深刻。于是,桂林忍痛割爱,先后将70多家有污染的工厂和车间关闭或迁移;主动将70多个工业项目、60多个三产项目挡在环保门槛之外…… 桂林又一次山清、水秀、天蓝。近年来,桂林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第三届中华环境奖”和“国家环保模范城”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桂林山水“二次创业” “旅游是桂林的黄金品牌,是桂林的特点、特色,是桂林的无形资产。桂林旅游抓不好,我们就有愧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桂林市市委书记莫永清说。但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游客需求的不断变化,桂林旅游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打出更具特色的品牌?桂林旅游究竟该如何定位? 2005年,桂林旅游业共接待游客1205.08万人次,同比增长8.43%。但去年桂林市GDP总值为536.7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57.95亿元。虽然同比增长了15.57%,对GDP的贡献率却只有11%左右。 莫永清坦承,桂林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旅游尚未获得与资源相当的效益,旅游资源大市尚未成为旅游强市。“从中长期目标看,我们给桂林的定位是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山水文化体验之都。”顾名思义,“山水文化体验之都”有三层含义:山水、历史文化和游客体验(即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年桂林市提出了“一城、两带、三大板块”的旅游发展总体布局。“一城”即桂林城市旅游区,强调提升其特色化、人性化和国际化水平。“两带”是指漓江黄金观光度假旅游带和湘桂走廊文化与生态旅游观光带。“三大板块”,则是把桂林市的5区12县全部纳入桂林旅游的大品牌之中,分为城市旅游、北部旅游和南部旅游三大板块。这一注重产品创新、产业组合、区域协作的“大桂林”概念,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莫永清提出,旅游业要从量的扩张向质和量的提高转变,从单一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多元化旅游转变;增加旅游文化内涵,增加游客在桂林停留时间和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和增加社会就业量。 桂林市长张秀隆算了一笔账:现在每个人到桂林的旅游消费还不到500元。如果从现在的观光型旅游模式里跳出来,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式旅游,留住游客,让他们从从容容地住上几天,那么客人每日的消费量就会上升;如果每个游客人均消费2000元,则桂林每年的收入将是240亿…… 高新区:新机遇下的悸动 大做旅游文章的桂林人,“十一五”期间,又迎来了另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机会。 2003年,广西提出的“工业兴桂”的战略构思,工业发展被放到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十一五”期间,桂林成为广西“三点一面”工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发展方向为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今年,桂林市政府明确提出把桂林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桂林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指出,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比“十五”末期增加10个百分点。 据桂林市科技局介绍,桂林已经具备了一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条件。首先,桂林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比例较高,规模工业总产值中接近60%为高新技术产业;此外,作为国际旅游名城,桂林拥有世界城市品牌的同时,具有突出的适合人居特别是吸引高新技术高级人才居住的环境优势。桂林在科技资源上具备的这些优势,通过强化自主创新的能力,完全可以转变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 创建于1988年的桂林市高新区,借“三点一面”战略的契机,经过2年多的大力开发建设,高新区在建的信息产业园等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8887亩,约5.92平方公里,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等六大支柱产业。 今年1—7月份,高新区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46.94亿元,同比增长32.04%;完成财政收入2.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6亿元,同比增长19.28%。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26.22%,对全市规模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32%。 桂林:长征印迹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广西省桂林市全州以南湘江东岸与敌浴血奋战。11月27、28日,红军先头部队于桂林市兴安、全州之间,渡过湘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脚山铺之间的渡河点。湘桂两省敌军分路向红军猛扑,妄图夺回渡河点,阻止红军渡河西进。尾追敌军也与红军后卫部队展开激战。12月1日,经红军浴血奋战,终于突破了湘桂敌军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但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桂林:经济史记 “由于公路交通的发展,再加上水路运输,桂林处在湘桂公路和漓江的交汇点上。民国25年(1935年)开办航空运输,26年有了铁路。桂林交通便利,是桂东北地区经济的中心、交通枢纽、土特产品的集散地,一些土特产品由水路经梧州或广州出口。” “抗战时期,许多工厂内迁,战时需求增加,桂林的工业生产在一段时间内急剧发展。” ——《桂林市志?总述》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