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长征十大特色城市:柳州与龙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13:25 中国经济周刊

  钢铁、汽车……一个充斥金属轰鸣的重化工业城市,在资金、资源等方面压力重重的现实问题中,通过“创造”找回了自己的“霸气”。

  柳州:向“创造”要霸气

  作为西部工业重镇、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柳州曾经很辉煌。

  改革开放初期,柳州借助工业先发优势,推进产品市场改革、企业制度创新,把传统工业优势发展得淋漓尽致。柳州市电扇厂、两面针牙膏厂、柳州开关厂等国企当时被誉为“八大金刚”,威名远扬。柳州一度成为华南仅次于广州的工业城市,并在1992年实现了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

  但随着国内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柳州以重化型产业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经济,对投入、政策、资源依存度高,结构性失衡和粗放型增长的弊端逐渐显现,“柳州制造”的现实问题日益突出,工业重镇的金字招牌开始有些“失色”。

  柳州如何奔离老工业城市逐渐衰落的“宿命”?

  挺进:“柳州创造”

  “十五”期间,柳州提出了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坚持“工业立柳、强市富民”总体发展思路,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基点,大力推进“柳州创造”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确保高质量、高效益的前提下,继续保持高速度发展。

  原柳州市委书记吴集成说,“以中间制造为主的柳州,自然资源不多,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是愿走不愿走的问题,而是早走晚走的问题,越早走越主动,发展越快;不走最终肯定被人淘汰。”

  一直以来,汽车、机械、冶金是柳州的三大支柱产业。近几年,柳州几乎没有引进或培育新的大产业,依托自主创新,这三大产业不但没有衰败,反而日益做强。2004年柳州汽车产量首次突破30万辆,铁、钢材综合生产能力突破450万吨,轮式装载机产销量世界第一。柳钢成为广西首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

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工销售收入均突破50亿元。

  “柳工之所以在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始终站在前列,没有被跨国公司挤垮,就是因为柳工有3到5个核心技术,”柳工董事长王晓华说,“柳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不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对手赶超难度就越大,附加值也就越多。”

  “十五”期间,柳州三大支柱产业发挥带动作用,以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工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已形成一定的区域性集群,起到强大的规模效益与带动效应。通过扶持产业集群,柳州市支柱产业、重点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霸气:工业柳州

  柳州市市委书记蒋济雄指出,柳州工业需要有一种气势,一种敢于在市场上纵横捭阖的霸气,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产出、大发展的战略。

  “十一五”期间,柳州市提出,继续坚持以工业化的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今年年初,柳州市提出当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到2007年,将顺利实现“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战略构想。

  据柳州市经委主任李新元介绍,今年上半年,柳州市技改投资低开高走,增幅逐月回升,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4.5亿元,同比增长21.3%,全市新开工项目104项,总投资48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0亿元。承接“十五”期技改的巨大推力,三大支柱产业上半年快速增长的势头不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16.52亿元,同比增长32.3%。汽车行业对全市工业发展的贡献居各行业之首,其中,上汽通用五菱连续4个月产量超4万辆,迭创月产新高,累计微型汽车产量25.1万辆,同比增长51.5%,市场占有率达40%,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而最明显的变化,是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了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四者的同步增长,而且增幅均超过两位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平衡:再造产业链条

  依托产业优势,大胆开拓创新,延伸产业触角,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有效抵御市场风险,是柳州市做好支柱产业文章的又一思路。

  按照“理清思路、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的产业调整方向,柳州市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上战略的高度,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对经济增长具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项目在柳落户,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今年上半年,在传统产业方面,柳州市已相继对自主开发出来的微轿、风行系列乘用车等新产品实施技改,使之尽快形成规模化,成为新的增长点;在新兴产业方面,目前已收集到46个技术创新项目,拟在下一步给予重点扶持,如机电仪一体化产业的柔性版印刷机等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已完成投资1.1亿元,正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针对工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柳州市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开发和技改投资力度,通过两者有效衔接和滚动循环,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今年上半年,柳州市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108.9亿元,同比增长26.3%,新产品对柳州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3.5%。

  随着技改力度的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沉寂多年的柳州市轻工业上半年也重新起飞,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57.03亿元,同比增长25.5%。由此,轻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上升到了13%。

  截至今年6月20日,柳州市完成工业总产值502.28亿元,同比增长24.81%,提前10天实现“双过半”,为全年实现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思路正确、措施有力、上下团结,在‘十一五’期内,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市委书记蒋济雄说,“对此,我们要充满信心。”

  柳州:长征印迹

  经过浴血奋战,1934年12月1日,中央红军突破敌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12月上旬,中央红军经过广西桂林市龙胜县、柳州市三江县,进入苗、侗民族地区。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湖南省通道县境内召开紧急军事会议。毛泽东力主放弃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

  柳州:经济史记

  “民国28—30年(1941年),湘桂铁路桂柳段、黔桂铁路柳州至金城江段、湘桂铁路桂南段柳州至来宾先后通车,再加上横跨柳江的柳州铁路29年竣工,使柳州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交通中心。这时期,柳州还新建成或扩建了一大批商店、旅馆、酒家、戏院,经济和文化发展较快。”

  ——《柳州市志?总述》

  一个“海西”开启了这个城市的春天,一个“大交通”格局,让这个资源型城市走到了经济长征路上的新前沿。

  龙岩:走出大山的老区

  许多年以来,曾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龙岩人着实有点落寞。

  这片热土,地处闽、粤、赣3省边界山区,山深林密,交通闭塞。建国后,龙岩地区(1997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龙岩撤地设市)的经济结构一直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工业建设发展速度相当缓慢。

  1978年后,龙岩的国营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农村乡镇工业普遍发展,全区工业产值开始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势头。但由于投资不足、科技落后、交通闭塞、劳动力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全区经济水平仍处于全省比较落后的地位。2004年,龙岩市地区生产总值32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万元。

  过去,龙岩人引以自豪的,好像只有革命老区的红色身份。现在,除了革命传统外,令龙岩人记念的还有“海西”战略。

  一个名词带来的春天

  2005年底,一个崭新的经济区域名词——“海峡西岸”正式写进了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2006年初,这个名词又载入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成为新世纪国家战略支持的又一重点区域。

  处于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省之间的福建,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之上,“鸡鸣三省”的龙岩也不例外。

  “十一五”期间,龙岩市提出“加快建设闽粤赣边联结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枢纽,使闽西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集聚极、辐射极”的战略目标。

  龙岩区位独特,对沿海来说,它是腹地;对内地来说,它又是沟通内地和沿海的重要通道。沿海意识的加强,使龙岩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找到了准确的定位:确立闽粤赣边界交通枢纽地位,强化对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力争从基础设施、产业、市场、资源四个方面主动融入到沿海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

  经过近几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漳龙高速公路(龙岩段)、梅坎铁路、棉花滩水电站、赣龙铁路、龙岩冠豸山机场等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和投入运营,龙岩初步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发展条件大大改善,区位劣势转为优势。龙岩不仅已经融入了厦门湾城市经济圈和省会城市四小时经济圈,而且与珠江三角洲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深山里的“大交通走廊”

  而“海西号”的开通,则进一步使龙岩真正连接内地、沿海,由腹地向枢纽转变。

  2006年1月12日,由龙岩始发,经赣龙线、京九线直达北京的“海西号”旅客列车,开出龙岩火车站一号站台。这是首趟从当年的中央苏区直达首都的旅客列车。

  在福建省最大的兰花基地——连城县朋口镇兰花基地,兰花协会会长饶春荣正准备将兰花通过火车快件托运到北京等地销售,这样既方便又省时,成本也大大降低。“‘海西号’开行了,我们的兰花一定会卖得更好!”饶春荣说。

  龙岩旅游资源丰富,过去因为交通不便,景点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海西号”的开行将龙岩的大片景点连成一线。日前,龙岩市旅游局正紧锣密鼓地采取措施,动员各旅行社利用这条铁路线开发旅游市场,推进红色旅游区协作,使龙岩与瑞金、赣州、吉安、南昌各地紧密相连。

  龙岩“大交通走廊”轮廓的初步显现,使其成为海西经济区南接西拓的快速通道,背山临海的龙岩人正一步步走出大山。

  跳出资源求发展

  发展离不开资源,但单纯拼资源、拼消耗,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龙岩来说,不啻是饮鸩止渴。严酷的现实逼得龙岩人练就了一番“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本事。

  龙岩矿产资源丰富,探明矿产原值在1000亿元以上。资源型工业一度曾占龙岩市工业比重的75%。全市产值超过3亿元的9大行业中,大都是依赖矿产资源和农林资源生存发展的资源型工业。在相当长时期内,龙岩市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外延扩张型再生产,产品的附加值低,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到30%。

  2004年8月31日,龙岩市委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把龙岩建设成为闽粤赣边联结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枢纽,并确立了优先发展非资源型产业的思路。

  跳出资源抓项目,龙岩人确定了上规模有档次、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的招商条件,对那些规模小、卖原矿的项目坚决说“不”;对新引进的工业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机制和环保“第一审批权”。资源型项目和非资源型项目并举,成为龙岩发展新思路,一批并非依托资源的优势企业迅速崛起。

  落实科学发展观,龙岩实现了新跨越。今年1-7月份,全市完成GDP223.29亿元,增长11.5%,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01.74亿元,增长24.1%。

  走出大山、跳出资源发展局限的龙岩,心齐、气顺、风正、劲足,正在海西发展的大局中,迎来一次经济的“新长征”。

  龙岩:长征印迹

  龙岩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29年3月至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次由赣入闽,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1929年12月底,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龙岩上杭县古田镇召开,通过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1934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进入紧要关头,9月28日,驻守长汀松毛岭的红九军团奉命转移。9月30日,红九军团从松毛岭下的钟屋村出发,向西疾行,前往江西会昌。10月,踏上了长征征途。

  经济史记:“民国时期,龙岩地区机器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生产力水平低下,民不聊生,市场萧条,铺面稀疏简陋,曾是州府所在地的长汀、龙岩,店铺最多不过300家~500家,最少的武平不过60家~70家。”

  ——《福建省·商业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