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法律与生活专题 > 正文

大伟帮你戒网瘾(之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14:40 法律与生活

  文/王大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一些缺乏道德自律的网站又严重威胁了未成年人 的身心健康。如何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难题。

  如今,未成年人的健康上网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和忧虑的焦点。

  救救我们的孩子吧

  我们先说一个案例,叫“美男子迷恋紫色男孩,大学生割尸连杀6人”,这是一起令人震惊的案件。

  在一个大城市里,连续发生杀人案件,一共有6个人被杀,被杀的手法很相似,都是男子,而且年龄都在20~30 之间,作案地点有被害人的家、男公共厕所,还有在野外,作案手段非常残忍,不仅杀人,还把他身上的某些器官给割下来。 这起连续杀人案震惊了这个城市。警方发现一个规律,就是这些被害人,都沉溺于网络,经过多方调查,最后警方将目标锁定 在一个大学生身上,这个大学生有重大的犯罪嫌疑,经过讯问,他说了实话,果然是他。他是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长得非常 帅气,据他说他的父亲经常虐待他的母亲,在他的记忆里,父亲喝醉了酒,回家就打母亲。他一闭上眼,就是母亲躺在地上, 鼻子里流着血的一幕,对他刺激特别大。为了摆脱这种现实的生活环境,他开始接触网络的虚拟世界。一直到大学,他对网络 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白天在宿舍里睡觉,晚上到网吧上网,一学期下来,有三门功课不及格,就被学校勒令退学。即使这 样,他还是没有悔改,迷恋上一个叫“紫色男孩”的网络,把钱都给了网吧,天天吃住在那里,结果走火入魔,他开始报复社 会,就把他的网友约出来杀害,割掉身上的器官。就这样,天之骄子迷恋上网,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2005年元旦前夕,家住天津塘沽区的13岁少年张潇艺站在一栋24层高楼顶上,纵身跃下……张潇艺走了,留 下了8万字的网游笔记。他的离去,给他的父母留下了永久的伤痛,也给像他一样的网游少年和家长们以深深的震撼。

  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某村一个迷恋网络游戏的15岁少年程飞(化名),因为母亲阻止他去网吧玩游戏,竟然用绳索 将母亲勒昏,并在脖子上砍了两刀。然后,从母亲身上翻出500元钱和一部手机,跑到网吧上网。案发后,警察在网吧找到 他,被关进铁窗的程飞这时才有悔改之意,他说:“当时脑子里就想弄点钱去上网,杀了她就没人再阻拦我了。千万别像我一 样迷恋网络游戏了,它会让你变成冷血的魔鬼。”

  发生在网络与孩子之间的案件还有很多,不少网络少年的家长急呼:“救救我们的孩子吧!”

  15%的青少年患有“网络成瘾症”

  “网络成瘾症”成为青少年新的精神疾病。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发病率高达15%。网络成瘾症(I AD)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IU)”。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心理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 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和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 绪问题;否定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的损害。

  专家指出,过度使用网络常常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在心理方面,会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 久,记忆力减退,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情绪低落。在身体方面,会出现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 停止上网时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在行为方面,会出现品行障碍,产生攻击性行 为。

  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1.03亿网民中,35以下的青少年网民比例超过80%。而2000万网络游戏玩家的平 均年龄仅为23岁。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甚至患上网络成瘾症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

  已经的发布的2005年《中国青少年网瘾问题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 。专家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少年相对缺乏自我控制力,希望通过网络游戏等方式来舒缓学习压力、摆脱孤独、满 足成就感。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与家庭教育有关。

  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网瘾孩子中,有90%是因为家庭教育环节出了问题。该 调查涉及1200名中小学生,80%的孩子认为他们无法与父母沟通,家长除了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外,其他方面不太过问 ,网络虚拟世界成了他们释放压力获得平等的好去处。

  令人着迷的网络游戏

  玩心人人都有,我们并不反对玩,关键是如何玩。我小时候也喜欢玩游戏,那时候家里穷,没有什么好玩的,就弄个 小木头,把底儿削成圆的,拿条鞭子抽,这叫“抽汉奸”。再有就是用大人抽烟的外包装纸叠成三角,小伙伴们一起拍着玩儿 。虽然可以玩的东西不多,但是大家玩得很开心,也没有玩得走火入魔的。

  要说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两代人的掌上明珠,要什么给什么。一到节假日不是去动物园就是去游乐场,赛车、飞机类 的玩具也是成堆。即使有这么多娱乐形式,如果你问他们想玩儿什么,他们肯定会回答“网络游戏”。

  我们再说这些令孩子们着迷的网络游戏,有人问网络游戏是不是个好东西呢?从直观上看,它的确不错,因为里边有 很高的科技含量,就说《魔兽世界》吧,彩色的屏幕里,人物都是三维立体的,设计得非常漂亮,看起来赏心悦目,不要说孩 子们,大人们也都喜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就亲身体验了一次,没想到,游戏里曲径通幽、别有洞天,我还真发现了 一个以前不知道的世界。

  打开《魔兽世界》,最先跳出来的是一句话:“在强大的可怕的阿克蒙德的指挥下,无数的恶魔战士列队穿过大陆, 尸横遍野、一边狼藉。”你看,这样的语言一下子就刺激了人们的大脑,吸引着人们继续玩下去。在彩色背景下,看着三维立 体的人物,你会觉得你就生活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生活在所谓的联盟和部落里,你可以肆无忌惮地搏斗、厮杀。别说孩子上瘾 ,大人也会上瘾。

  但是,我们说,正常的玩是可以的,千万不能超时。如果是没完没了地玩,那么网络游戏就变成“害人精”了。

  我曾经在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里做过一个调查,我问他们一天要上网多长时间?他们回答至少要上3个小时。那么有 没有玩游戏的呢?大有人在。

  这很可怕,因为只要一接触网络游戏,没有自制力的孩子就会上瘾,他们一玩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20个小时,天 天挂在网上,这太危险了。如果是这样的话,网络就变成了网络怪兽,或者叫电子海洛因,一个本来设计的很好的游戏,就变 成了精神上的毒品。

  七种易对网络成瘾的孩子

  有一次,我有事外出,打了一辆出租车。司机的年龄与我相仿,我们便有了共同的话题——孩子。他说他的儿子今年 上高中了,学习很好,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不错,他正准备给他买一台电脑奖励他一下。他说他就没赶上好的教育,所以要让孩 子全面发展。我们都知道,出租司机很不容易,一天开十几个小时的车,挣钱也不多。当他说要用这份辛苦钱买电脑时,我就 有不同意见了,我说如果你儿子有自制力,那么你买电脑是好事,如果没有话,你买电脑就等于害了他。他放学回家后,往自 己屋一坐,门一关,电脑一开,他就是玩游戏家长也不知道,还以为他学习呢。司机考虑了好半天,放弃了买电脑的想法。

  在前段时间举行的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上,有专家表示,通过调查他们发现:家中有电脑并有自己独立房间的学生网 瘾的发生率高;借读生和非重点班的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发生率高于重点班和有正式学籍的学生,这显示学生得不到他人重视 或尊重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中学生与父母关系越差,网络成瘾倾向越明显;父母学历越高的家庭,其子女出现网 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大;母亲的学历与子女出现网络成瘾问题的比例呈正比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得结论,有七种孩子最容易对网络成瘾:

  1.家中有电脑并有自己独立房间的孩子

  2.独生子

  3.被父母溺爱的孩子

  4.患有多动症的孩子

  5.社会化程度低,人格内向的孩子

  6.学习成绩差的孩子

  7.家庭情况特殊的孩子

  我具体说一下第7种情况,就是家庭情况特殊的孩子。美国人发现:有4类家庭的孩子非常容易网络成瘾,甚至走上 犯罪的道路。

  第一类是忽视型家庭,这种家庭的父母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只顾着自己做学问,反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孩子觉得 一个人在家无聊,就会在网上找乐趣。

  第二类是冲突型家庭,这种家庭的父母一天到晚的打架、拌嘴,而且从不避讳孩子,即使孩子在跟前,也照打照骂, 这给孩子带来很坏的影响。他们会在网上聊天或玩游戏,来宣泄一下。我们前面讲到的大学生连杀6人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 的说明。

  第三类是分裂型家庭,也就是单亲家庭,这种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不利,父母离婚后,孩子必须选择跟父母一方生活 ,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矛盾的选择。有的孩子一堵气,谁都不跟,去找爷爷奶奶了,甚至有的父母谁也不愿意要孩子,严重刺 激孩子的心灵。这便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跟着父亲或母亲的孩子,因为没有完整的家庭而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心理会有 自卑感,他会到网上找快乐。另一种跟着爷爷奶奶的孩子,脱离父母的约束,会在老人的溺爱下,性格越来越张扬,胆子也大 ,很容易变坏,他会到网上寻找刺激。

  第四类是犯罪型家庭,这种家庭也是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父母中一方因犯罪而进监狱,或者因罪大恶极被判死刑,这 时孩子成了受害者,没有犯罪的父母会因为重新开始新生活而抛弃孩子,而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比如叔叔、舅舅等也会因犯罪的 父母而嫌弃孩子,孩子的小伙伴也躲得远远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因为憎恨到网络游戏中去“杀人”,极容易走上犯罪道 路。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6年10月上半月刊)

  相关专题:法律与生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