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专题 > 正文

十大关键词之六: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精神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15:50 小康杂志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各种文化活动可谓热火朝天,现如今在“见物不见人”的“以物为本”思想影响下,这些活动全都销声匿迹。统计资料显示,文化娱乐设施和资源在我国农村地区极度匮乏,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农村普及率仅为5.9%,90.3%的农村居民表示当地没有任何可供借阅图书或音像的公共图书馆。

  在我国农村地区,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日见衰弱,而来自西方的消费主义、利己主
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却日益盛行起来,而导致人们普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人们感叹世风日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建设先进的农村文化,第一可以保证农村的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第二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三可以再造农民的福利,在可预见的将来,农民收入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通过建立农民本位价值观,让农民获得生活的意义、感受生活的幸福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证明,在农村建设的诸多措施中,文化建设收效最高。

  当前,在农民的收入难以获得较快提高的前提下,农民不可能效仿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因此,这就需要引导农民抵制由广告和时尚带来消费主义,摈弃以金钱来衡量人生价值的生活方式。如抵制大操大办、追求时尚等高消费,提倡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减少炫耀和竞争性消费。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理解的农村文化,就是文化下乡,放几场电影、唱几场戏,把文化当成艺术家的恩赐。这是不正确的,也不是农民真正想要的。农民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农民才是自己文化的发言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政府增加投入,但更重要的是给政策,即创造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宽松政策环境,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民营文化、自办文化、文化大户等形式发展多元文化产业。同时,注重农村文化和旅游经济的互动,使二者能够协调发展。

  吸引农村

文化人才的关键,一是要通过完善政策,积极引导城市文化人才向农村有序转移;二是培养现有的农村文化人才;三是通过国外和国内的NGO组织,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人才和资金不足的问题。

  提升农民精神面貌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韩国的新村运动实际上是一场精神意识的改革运动,这是韩国新村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如他们的农民每半月一次的“大清扫活动”,农民们从大清早就起床做清洁,洒扫庭院、整理村道,村前村后都会响起农民唱着村歌的声音,他们学会从小事做起,养成勤劳的习惯,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自发参与到新村运动中来。目前我们所进行新农村建设是“中央做散财童子、地方跑部钱进”,然后就是用钱包装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而作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却成为了看客,这种现象应当加以改变。

  这些年来,农民抱怨最多、对政府意见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农村的不良社会风气,尤其对一些地方纵容、放任各种公开的赌博活动深恶痛绝,由此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规范和整顿农村文化市场,是农村文化建设中最基础的、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然而却也是最难落实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项工作挑战政府职能的底线,也考验着政府的道德责任。 (李昌金)

  《小康》杂志

  2006.10

  相关专题:2006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