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双塌陷”透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14:19 《决策》杂志 | |||||||||
魏后凯 增长与水平“双塌陷” 到2006年10月,东北振兴战略实施正好3年。从2003年10月,《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开始,有关部门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项目投资
在国家有关政策的积极支持下,东北地区投资已经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0.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9个百分点;到2004年,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2.5%,比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7个百分点;2005年,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0%,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3个百分点。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加快,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由2003年的7.58%提高到2004年的7.92%,2005年又提高到8.75%。 然而,东北振兴战略实施3年来,东北地区投资的高速增长并没有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迄今为止,在四大区域中,东北地区仍处于增长低谷地带,地区经济的相对衰退现象并未得到有效遏制。这具体表现在东北经济的“双塌陷”上。 一是增长塌陷,即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处于增长低谷地带。2001-2002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GRP)增长率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003年也略高于中部地区。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GRP增长率却开始处于四大区域的低谷地带。2004年,东北地区GRP比上年增长12.3%,比东部地区低1.8%,也比中部和西部地区都低;2005年,东北地区GRP比上年增长12.0%,比东部地区低1.1%,分别比中部和西部地区低0.5和0.7个百分点。 另一个是水平塌陷,即东北地区GRP所占份额和人均GRP相对水平均在持续下降。若以全国各地区平均水平为100,2002年东北地区人均GRP相对水平为115.4,2003年为114.4,2004年为104.5,2005年为104.0,一直在下降;东北地区GRP占全国各地区总额的比重2002年为9.7%,2003年为9.6%,2004年和2005年则下降到8.7%。 但是,对于当前东北经济出现的增长和水平“双塌陷”现象,绝不能看成是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结果。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双塌陷”现象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长期相对衰退累积的结果。在1980-2005年的26年间,东北地区有15个年份在四大区域中处于增长低谷。由于长期经济增长比较缓慢,导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各地区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80年的13.7%下降到1990年的12.0%,2000年下降到10.0%,2005年又下降到8.7%。 可以说,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由于战略实施时间较短,各项政策措施刚刚施行,投资效果的发挥也存在一定时滞,加上现有振兴政策还不完善,这种投资高速增长并没有有效遏制东北地区经济的相对衰退趋势。预期这种衰退趋势还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未老先衰与“逆工业化” 东北经济之所以会出现“双塌陷”,其根本原因在于东北地区的产业和企业缺乏竞争力。作为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工业企业大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由于计划经济观念根深蒂固,“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经济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加上历史欠账多,各种社会包袱沉重,导致企业缺乏自我发展和扩张能力。自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来自外资和东南沿海企业的激烈竞争,东北许多工业企业一直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有的甚至节节败退,其市场份额在趋于不断下降。可以说,“观念、体制和机制”问题至今仍然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和振兴的“拦路虎”。 从工业化过程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出现了一种“未老先衰”的现象。由于工业缺乏竞争力,在工业化并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东北地区却出现了类似“逆工业化”的趋势,即工业增加值占GRP的比重和工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急剧下降。1980年,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占GRP的比重为58.7%,2000年下降到45.5%,2003年下降到44.3%,2005年又下降到43.6%。东北地区人均工业增加值相对水平则由1980年的197下降到2000年的133,2003年下降到121,2005年又下降到104.9。同时,在1997-2003年间,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31.3%下降到21.1%。这期间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只有1/4强转移到了第三产业,而有3/4弱转移到了第一产业。很明显,目前东北地区出现的这种类似“逆工业化”现象与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工业化”是完全不同的。在欧美发达国家,“逆工业化”一般出现在人均收入10000-12000美元之后,而目前东北地区人均GRP只有1944美元,其工业化过程远还没有完成。 当然,东北地区产业竞争乏力,并出现“未老先衰”现象,这是一种衰退综合征。除了观念、机制和体制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信用环境较差。目前,东北地区不良贷款比例高,不良资产总额大,企业信用等级低,存在严重的信用危机。截至2005年6月底,东北地区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比例比全国平均高出14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不良贷款余额近1400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近50%。由于投融资体制不顺,渠道比较单一,民间投资所占比重低,银行贷款近年来甚至出现了逐步萎缩的趋势。 此外,现有的东北振兴政策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虽然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有关改革开放方面的得力措施不多,尤其是综合性的配套改革措施缺乏。特别是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目前东北地区各项改革仍然严重滞后,国企改革进展缓慢,包袱沉重,机制不活,严重影响了振兴的步伐。在对外开放方面,东北地区利用外资规模小,经济外向度低,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不高。 如何破解“衰退综合征” 从国外经验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将是一项中长期的艰巨任务,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那么,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标志是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志:一是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优势产业群;二是区域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对衰退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其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各地区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地位由下降转变为上升;三是能够形成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自发展机制。 从这方面来看,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大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考虑可以分三步走:首先,可以用5年左右时间,着重解决一些“应急”问题,打好基础,创造环境,做好规划,全面安排部署,稳步推进。然后,再用5年左右时间,着重培育产业竞争力,解决机制和体制问题,初步建立老工业基地持续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最后,再用10年左右时间,巩固提高,实现全面振兴的目标,将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优美、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增长区域,成为现代化的新东北。 要实现东北振兴的战略目标,破解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综合征,当前必须多管齐下,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性措施。首先是实行“再工业化”战略,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新型轻工等为重点,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为核心,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加工深度,完善产业配套条件,推进形成一批具有东北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其次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不良资产处置和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化解制约东北振兴的体制约束,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新机制、新体制。三是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监管,健全担保和再担保机制,积极引导国内外民间资本参与东北振兴,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四是加大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发挥政策的整体效能,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