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十大政府创新典型当选单位材料--江苏苏州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8日14:48 小康杂志

  12、申报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申报理由: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苏州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农村产业新发展,以城市化提升农村建设新形态,以经济国际化塑造农村发展新理念,实现了“三农”与“三
化”互动并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苏州既保持农村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发达先进的现代文明,逐步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镇村管理民主的特色。2005年底,苏州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任务。

  经验介绍:

  “三农”与“三化”联动:探索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建设新机制

  形成城乡联动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苏州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张家港、常熟、昆山、太仓、吴江5个县级市和苏州市区“六大经济板块”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1980年代,依托乡镇企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迅速增加,新农村建设开始起步;1990年代,依托开放型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实力再上台阶,涌现出一大批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进入新世纪,苏州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和“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逐步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格局,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005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317亿元,5个县级市全部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前列。其中乡镇(街道)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0亿元,占全市总量的47%;村级集体净资产达145亿元,增长10%以上。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近年来,苏州全面实施了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形成了基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农村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日趋成型。

  苏州农村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条件和基础。苏州在加快推进“三化”过程中,始终坚持产业协调发展,始终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农业结构更趋优化,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外向农业和质量农业大力推进,生态、旅游农业开始起步。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达510亿元;农业科技贡献份额接近60%;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015只;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场所48个,接待游客突破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并带动相关产业超过5亿元。

  苏州着手建设“四个100万”的农业生产基地:100 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100万亩特色水产基地、100万亩高效园艺基地、100万亩生态林业基地。通过规划和立法的形式,把农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定下来,避免工业项目要一块土地就拿一块。

  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近年来,全市各地探索总结了“三大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三有工程”(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三业致富”(就业致富、创业致富、物业致富)等许多做法,农民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增收空间不断拓展,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393元,比2000年增长53%。收入构成上,非农产业占比超过80%,工资性收入占主导地位,财产性收入、投资性收入、政策和转移性收入成为新的增长点,比重已由“十五”初期的不足3%提高到目前的20%以上。

  加强农村环境和社会事业

  苏州坚持把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建设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之中。积极推进“三个集中”,引导工业向规划区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以农村十项实事为抓手,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以改水、改厕、改路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改”工作,各市(区)全面实现区域集中供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2%,农村实现村村通公路并全部达到灰黑化,所有乡镇都能在15分钟内上

高速公路。全面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重点的农村“三清”工作,农村河道每五年基本疏浚一遍,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建立。

  大力推进以绿色通道、绿色基地、绿色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绿”工作,“十五”期间,全市年均投入绿化资金20亿元,年均新增农村林地绿地10万亩以上。苏州市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市区及常熟市、张家港市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5个县级市和吴中区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深入开展创建“平安苏州”、“三级联创”和“双带三评”等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公共财政更加惠及农村

  苏州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公共财政越来越多地惠及农村,以此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面貌。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低保标准180元;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已覆盖所有行政村和96%的农村人口,人均医疗保险基金达125元;农村基本

养老保险和老年农民补贴覆盖面分别达到84%和91%;部分市(区)已经在“农保”与“城保”接轨、农村大病医疗保险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推选理由: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三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但总体而言,“三农”一直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三农”为“三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苏州已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经济国际化提升的新阶段。通过工业化的积累、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苏州在更高水平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并不是对工业化、城市化的否定,而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对“三农”工作的“补课”。如果说,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苏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次转折,开发区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是第二次转折,那么,实现“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苏州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