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成品油:价改不如体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10:25 《小康》杂志

  在三大石油公司掌控上游市场开采和进出口贸易的情况下,对于单一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只能让暴利变得更加暴利。

  ★采写/《小康》特约撰稿 周宇

  油价只涨不跌?

  当国际油价开始走“下坡路”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角色开始变得有点尴尬。

  在国际原油一路高歌猛进,并徘徊在72美元每桶时,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做出明确表示,出于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需要,政府将在一段未来时间内,继5月提价后,还将小步多次上调成品油价格,以便和国际原油价格涨幅接轨。

  对此,坊间多有不满的声音,但在国内成品油和国际原油价格存在倒挂以及我国炼油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事实面前,这部分声音多少显得有些微弱,而三大石油巨头更是抱怨他们为了公众的利益亏损了很多。

  就在国家发改委正准备今年的第三次提价时,国际原油市场开始风云突变,一度高企的油价一个月来深跌20%左右,开始在60美元附近徘徊。风水轮流转,一样的理由,和国际原油价格接轨,坊间开始要求政府下调油价。

  但目前看来,国家发改委并没有要下调油价的迹象,哪怕仅仅是安抚性的措施。根据官方公开的解释, 目前国内油价仍未与国际接轨.根据相关人士介绍,中国的油价涨幅还是低于国际的,国际上涨50%,国内的涨幅仅为10%。如果要真正接轨的话,国内成品油价格还得涨,价格仍存在倒挂。

  这样的解释显然有些牵强。不过中石化董事长陈同海日前在一次股改会议上的表述值得注意。他说目前国内成品油出厂价仍然低于国际原油价格,考虑从采购原油到生产成品油之间还有成本,如果炼油行业不亏损,则原油价格就要在55美元左右。同时,他表示,目前国家已经推出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将进一步缓解炼油行业的成本压力。这一机制并不是与国际接轨,而是以控制成本法进行定价。

  由成品油的消费终端用户来理解,陈同海的表述透露出两层含意:一是企业眼看就要盈利了,现在却要降价,不很现实。二是透露出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进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事实上,在目前成品油定价机制下,在国际市场价格急剧上涨的时候,垄断企业为了公共利益被迫做出了一些“牺牲”。于是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跌的时候,石油巨头们自然就有了与国家发改委讨价还价的机会。

  看起来是好事的国际原油价格下调,却让国家发改委陷入到尴尬之中。是国家发改委采取一些措施以摆脱当前困境的时候了。

  2006,成品油定价改革年?

  在政府严格控制成品油零售价格的情况下,国际原油价格曾经的持续高位运行给我国成品油市场一度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尽管国家发改委在近两年内不断上调成品油价格,但增长的幅度仍远远低于国际原油价格的增长幅度,出现了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严重倒挂的现象。

  据统计,近三年来,国际原油价格平均上涨了90%以上,而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的定价平均只上调了不到30%。2006年以来,政府再次两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其中5月24日,汽柴油批发价格上调500元/吨,上调幅度约为10%。但由于提价幅度整体仍低于近期原油价格上涨幅度12%,成品油价格倒挂的矛盾一直存在。

  国家信息中心石油专家牛犁对当时的情况作了概括。他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于我国原油价格同国际接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国内原油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国内价格并未能有效反映国内石油供求状况,因而国际油价的上涨直接传导到国内。

  目前,我国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是沿用2001年制定的标准,汽、柴油零售价实行政府指导价:即国内汽、柴油价格与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市场价格挂钩,当三地市场价格平均涨跌幅超过一定程度,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并公布零售中准价。其中,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8%时,国家发改委将可能重新确定国内成品油的零售基准价。

  牛犁说,这一定价机制导致国内油价没有真正与国际接轨,对国际油价反应滞后,不能反映生产商的成本,不能反映国内真实供需关系,定价离市场化太远。同时,机械、滞后的油价形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参与各方的行为。

  事实上,有专家同样将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调后,国内油价却迟迟没有动静的原因,归结到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上,认为是“国家发改委将可能重新确定国内成品油的零售基准价”中的“可能”给了国家发改委借口。

  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 2006年12月11日政府将放开批发市场,届时外资公司可在中国建造油库、码头和销售网络,销售自己生产的成品油。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已经不合时宜,为防止投机和石油流失,2006年势必成为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之年。

  改革有多难

  改革之箭已在弦上,但政府还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眼下正是推出改革方案的好机会。裘孝峰说,从国家发改委2006年3月份提出改革思路至今各项配套措施工作已经进行了5个月,同时目前周边环境也不错,是推出改革方案的时候了。

  确实,相当一部分改革的配套工作已经进行。3月26日,政府表示将对石油开采企业销售国产原油因价格超过一定水平所获得的超额收入按比例征收特别收益金。税金用来补贴油价上调后的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补贴。  

  石油特别收益金采取5级超额累进从价计征,在原油价格超过每桶40美元后,按照20%~40%的比率征收。媒体报道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石油行业三大巨头总计已缴纳石油特别收益金161.9亿元。而其它的一些相关政策也正在进行,譬如在交通运输业,各地也陆陆续续出台了出租车油价联动机制。

  但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在接受《小康》采访时对此讳莫如深。

  “国家发改委心里还没底,对国际原油价格走势还不能做出判断。”裘孝峰说,定价机制改革是建立在国内成品油价格和国际大体持平的基础上的,如果冒然推进,

中国经济将受到损害。

  事实上,单纯的成品油价格上涨以和国际原油价格接轨,中国经济真的会很受伤。牛犁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高,还缺乏相应的承受力。

  牛犁认为,如果油价上涨将给一系列的行业带来影响。农业方面,农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资以及灌溉、耕田、运输等农机具用油成本将大大提高;运输业方面,交通运输业是耗油大户,其石油消费量仅次于工业,油价的大幅上涨,将导致交通运输业单位运输成本大幅增加,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而航空、航运、公路运输等领域的企业日子同样不好过。

  成品油价格上涨影响不仅体现在微观上,宏观经济也将受到冲击。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表明,原油每桶上涨10美元,中国CPI当年将提高0.2~0.3个百分点。而银河证券的研究结果则显示,成品油平均每升由4元涨到8元,GDP将下跌近0.5个百分点。

  牛犁说,油价上涨将增加我国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抬升国内

能源价格,并使以石油为能源或原材料的相关行业的价格上扬,形成新的涨价因素。

  从以上几点或许可以理解发改委目前迟迟不出手的难处,尽管眼前国际原油价格爆跌了20%左右,但对于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意见,国家发改委只能是慎之又慎!

  “价改”不如“体改”!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于2006年3月底已经形成,只是还没有正式公布。申银万国石油行业分析师黄美龙介绍说,3月份讨论的结果就是以三种原油平均进口到岸价为基础,再加上国内的合理运杂费和税费等进行计价合算,同时两次油价调整间隔不少于10天。这与陈同海日前的所说的成本定价法保持了一致。

  黄美龙说,政府迟迟不公布的原因主要出于防止投机。在相关配套措施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如果只是公布新的定价机制,零售商就会形成价格预期并选择囤积或抛售。

  事实上,单纯的价格接轨并不能解决问题,业内人士表示,成品油的流通体制改革应与价格改革相应配套,如果流通领域不能实现充分竞争,那么价格改革也就无从谈起。

  而国家发改委改革的思路是,首先是改革成品油的价格形成机制,例如如何从滞后油价向实时油价进行转变;其次是切实放开批发环节,在对外开放之前先对内开放,改变由两大集团公司集中批发的现状;最后要逐步放松对油源的控制,在石油进口环节真正实现竞争。从这里可以看出,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有着更深层次的含意,即为石油流通体制市场化打基础。

  对于单一的定价机制改革,不少人提出疑惑,在三大石油公司掌控上游市场开采和进出口贸易的情况下,进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会不会让暴利来得更加暴利?中石油日前发布的半年报显示,虽然由于成品油价格远追不上原油的升幅,导致该公司炼油与销售业务出现138.89亿元人民币的庞大经营亏损,但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仍然实现经营利润1152.9亿元,同比上升28.2%。

  牛犁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由于石油企业垄断着国内市场,每当油价大幅上涨时,石油企业利润随之同步上升,因而国际油价越高越有进口动力,而在国际油价较低时进口石油动力不足。从而出现油价越高越买的怪现象,直接损害了我国的整体利益。

  但黄美龙认为,目前市场上的竞争主体就只有那么几大家,是一种寡头竞争,定价机制自然也只能是目前的这种状况。应该培育市场主体,随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竞争加剧,定价主导权自然也就会过渡到企业手中。

  李国洪认为,虽然年底政府将放开批发市场,但由于目前三大石油公司占领了市场的大部分资源,同时,即使在批发权放开后,建设石油管道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仍需要时间。

  如何在推动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的同时,又保证政府能在

宏观调控、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方面“掌舵”,无疑正成为政府部门工作的一个难点。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