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怎么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22:54 南都周刊 | |||||||||
中国作家怎么了? 林扶叠 11月10日,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在这之前的30天里,对中国的作家们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10月12日,湖南省作协两位副主席何立伟与王开林,发生肢体冲突。10月24日,为了抗议其工作单位沈阳市文化局停发工资,曾经的先锋小说家洪峰走上沈阳街头,挂牌“实名”乞讨,不到三个小时,讨得近26元人民币。10月28日,诗人叶匡政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3000字长文《揭露中国当代文学的十四种死状》,矛头直指中国当代文学的各个相关行业,诸如文学批评、文学研究、文学出版、文学组织…… 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处于风口浪尖之上。中国作家怎么了?中国文学怎么了?中国作家们的生存状况如何?中国文学的现状如何?成为最近一段时间的网络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各种观点旁逸斜出,或者针锋相对,或者王顾左右——水越来越浑。 两类作家 水越来越浑,说明两个问题:一、还不是一潭“死水”。公众还在关注中国作家的生存状况和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尽管他们距离真相越来越远。二、一些概念需要厘清。由于历史和现实的错位,公众关于中国作家、中国文学的诸多认识,大多模糊而有歧义,讨论中屡屡发生鸡同鸭讲的情况,影响了公众的认识。 首先需要厘清的概念,便是“作家”。 在中国,大致存在着两类作家,一般称他们为“体制内作家”和“体制外作家”。两类作家的分野,在于其收入来源的不同。体制内作家,需要加入各级作家协会,并从现有各类相关机构领取工资,这类机构包括各级作协、文联、文化局及附属单位。上面提到的何立伟、王开林和洪峰都属于这类作家;而前段时间被称为“国家一级诗人”的赵丽华女士,其正式称谓应该是“国家一级作家”,正高职称。这类作家,其身份的获得,和他们写不写作、写作质量如何没有关系。体制外作家,加不加入作协无关紧要,但作家身份的获得来源于写作,经济来源则五花八门,或者依赖稿费、版税,比如韩寒、郭敬明;或者从事某种职业,比如诗人叶匡政从事出版业,作家海岩从事商业,先锋作家格非在大学教书。 “洪峰乞讨风波”中,上述两类作家严重地对立。在洪峰看来,乞讨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与尊严”;而在韩寒看来:“对于洪峰,首先,他不是一个作家,不是说进了作协就叫作家。是否独立,是否爱国,才是标准,不依附于哪个部门吃大锅饭,有生存能力能自己养活自己,才是标准。” 其次需要厘清的概念,则是中国文学与中国作家的关系。 单就“体制内作家”来说,相当一部分作家和中国文学的关系不大。对他们而言,“作家”仅仅是一种职称,一种行政职务。固然,有相当一部分“体制内作家”曾经创作出和正在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比如贾平凹、王安忆等人,但这类作家,相对于庞大的“体制内作家”群体而言,则凤毛麟角,不成比例。中国文学的创作,很大部分由“体制外作家”承担。 两重天地 需要认识到,洪峰有乞讨的权利,正如同作协副主席也有打架的权利,作家也是人。这一权利,并不来源于他们的作家身份,而是来源于他们的工作职务。洪峰供职于沈阳市文化局,在完成沈阳市文化局下发的工作任务的时候,他有权利获得工资与报酬。这一权利,与他的创作水准无关,当然也与他是否发表、创作文学作品无关。“洪峰乞讨”,类似于“民工讨薪”,只不过由于他的作家身份而被放大。 这是一个现实。相比于民工,作家在中国社会的等级结构中处于上层地位,如今依旧享有荣耀的光环,属于公众人物,天然地能够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稍有风吹草动,也会立刻获得舆论的关注甚至同情。洪峰乞讨,并不能说明中国作家的生存状况堪忧,相比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和其他辛苦劳作的社会阶层,他们活得优哉游哉。 同时,这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由中国现有“作家体制”所决定。部分人,仅仅因为供职于作协、文联、文化局等单位,在单位考评体系内获得相应职称与等级。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或者得不到公众的认同,或者附属于系统内部无缘与公众见面,或者根本与公众所认同的“作家”身份没有多大关联。但是,作为食利群体,他们获得了作家的光环与资源。当公众对中国文学的现状不满的时候,责难的对象,也落到了他们身上。比如网民们对“洪峰乞讨”的不同看法、对赵丽华的戏仿。在这一点上,网民们错了,因为中国文学的现状原本就和他们没有关系。他们只对单位负责,不对文学负责。 中国作家死了,或者说,中国文学死了,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传达的是公众和部分作家对中国文学现状的不满。在公众的眼里,中国的作家们实际上活得越来越好,既继续享有旧有的体制荣誉,也享有新兴的市场利益,既领着工资,也拿着版税。然而,中国文学的现状却是越来越糟,作家和批评家的独立性受到质疑,文学作品难以获得公众认可,文学评判体系屡受诟病,文学市场充斥着假冒伪劣……所谓“文学死了”,既指称虚拟的“文学精神”在当下社会的湮灭,也指称实在的一整套“文学生产体系”的崩盘。这是现实,也是无物之阵——在当下的中国,相当一部分作家和文学无关,那么,谁该对中国文学的虚弱现状负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