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的“看”与“被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8日23:15 新京报 | ||
“今天你博客了吗?” “我早博了。” 这是一个戏说博客之热的段子。中国的博客在2005年11月底就已有1600万之众,且人数还在迅速地增加,方兴东甚至估计博客的人数最终要超过网民。那么,作为一种勃兴的文
博客自然会有其局限和问题,但本文主要先从正面思考博客的意义。博客按时间顺序写作(除了文字也可发布音频和视频材料),需要不断更新,即是在撰写一种网络日志。过去人们上网主要是浏览和搜索资料,而博客技术和网站使许多普通人成了写手。过去多是少数专业人员来搜集、安排少数作者在网下写就和已发表过的成文、旧文,由他们来主导网络的内容,而博客却有可能开始使越来越多的业余大众来不断更新并主导网络的内容,而这是不是会使之也主导网络所能影响的社会生活层面?或者说,博客会不会开启一个“写作民主”乃至“表达民主”的新阶段? 网络日志当然也是一种写作,但它和过去人们所写的书面日记有很大不同。博客使相当私密、安静和分散的写作变成了公开、热闹和集中的行为,使一种主要是面对自己或至多再加上几位亲朋好友的私人写作变成了一种面向公众、且主要是面向陌生人的公开写作。 这样,博客就使其写作和传统的写作有了一种质的不同,这是一种很特殊的写作,它不再是一种孤独的写作,甚至不完全是一种个人写作,它不断地处在一种流动和回旋之中。写作者随时能看到读者的反应,他也可以回复、链接,可以随时介入争论,可以加入各种博客的圈子。但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被看”状态下的写作。博客的写作甚至可以说主要是为了“被看”,而希望被人看者自然也会“看人”,会看别人的博客,至少也会看看别人对自己写作的评论和留言。大多数人上博客网的时间大概还是更多地花在“看”而不是“写”上面。博客们下“笔”时也总是会意识到别人的目光,他们实际上是在一种众目睽睽下写作。许多博客们希望别人看到自己,希望引人注目,追求点击率就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动机。这就使自我的“表达”同时也是一种向他人的“传达”,甚至这“表达”有时还带有一种“表演”的性质。而他们也希望“看”到别人,看到别样的人们,别样的生活,尤其是看到网下不易接触到的名人的生活。 博客可以在网上看到大量别人的写作,由此也许就能触发他自己的写作欲望,而大量的“看”也有助于提升他自己的写作能力,最后乃至达到连他自己也感到惊奇的一种良好写作状态和水准。一个好的博客作家也许就这样炼成了。写作需要鼓励和刺激,需要有发表和得到评论的机会。博客正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正是博客使写作的队伍无比的浩大。 王朔曾经在他的小说中写到过一个极想写作的人,他经常进入一种紧张的构思,但是,他不容易整理清楚自己的思绪,自然也没有发表的机会。但思绪又常常是需要通过发表来整理的,有时仅仅是一次发表的机会就可造就一个作家。所以,如果这事搁在今天,那位极想写作者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他可以尝试做一个博客,不断写自己成文和不成文的东西,如果开始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还可以用笔名。中国近代以来有两次作者用笔名的高峰,一次是上个世纪之交报刊大兴的时候;一次是这个世纪之交网络大兴的时候。而上次主要还是精英写作,这次则是大众的写作。上次笔名变化还不多,这次各种笔名之丰富和有趣,本身就是一种可以“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 而不仅是“看”,还有“被看”。一种能够被许多人“看”的感觉刺激着写作,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能够被看到”的动力和机会,千千万万过去普通的写作者———过去他们的写作不会有机会发表,不会被人注意———终于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过去他们在创作上被轻视乃至根本被忽视,现在他们则可以在网上得到正视乃至重视。他们可以在博客上表达心声,寻求同好。他们不可能都有很高的点击率,但也差不多总能引起注意,总能找到一些自己的朋友。他们可以相当尽兴地表达自己,而自由表达的感受是美好的。 所以,我以为,至少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博客的意义更多地还是在“看”和“被看”,而不是在“写”。这一点在与传统日记的比较中显示得最为清楚。传统日记的写作者主要是写,他看不到别人的日记,他自己写的也不会轻易示人。至多有一二亲朋好友的交流切磋。而博客将一种“互看”发展到极致,它实际上把日志的关键词从传统的“写”变成了“看”。 人们或者会说“没有写,哪来的看?”的确如此。但对博客来说,还有另一方面,“没有看,哪来的写?”而这后一方面对博客来说也许是更重要的。在博客上,是“看”和“被看”催生了大量的写,刺激了不断的写。博客的“写”是一种由“看”和“被看”提供动力和条件的“写”。所以,至少从今天中国的博客网来看,它还更多地像是一个大看场,而不是一个大作坊。 何怀宏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