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学生村官”为何不能迷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06:00 光明网
张磊

  今天在《中国青年报》上看见了有关“大学生村官”的特别报道。了解了“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情况和有关专家的分析之后,作为同龄人,心中有种不太舒服的感觉,也想说几句。

  首先,待遇太低。“唐敏当‘大学生村官’快5年了,5年来,工资从300元涨到500元,职务从村长助理变为镇土地纠纷协调小组组员。”别的不说,就看工资:300元涨到了5
00元。笔者所在的武汉市最低工资线是460元,唐敏等人“工资微薄,总显得入不敷出”是必然的。管仲说过“仓廪实而后知礼仪,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这些大学生村官们处于不实、不足的境地,有些情绪也是人之常情。

  其次,“名分难定”。“建功立业――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可是都挂职近五年了,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且当地干部也承认说,这些年轻人有能力、有干劲、有热情,落实工作从不打折扣,基层需要这样的年轻人。那为什么不能提拔、不能确定其身份?一句“各乡镇事业编制也已满员”,说明乡镇基层不缺人。一方面说基层需要这样的大学生,而另一方面却是编制满员;笔者认为这要说服大学生村官不迷惘是有些困难的。

  最后,不应该总拿“价值观”说事儿。经济学有一个“理性经济人”的假定,每个人当然都奔向对自己的发展最有利的岗位。部分大学生毕业了,在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下,带着自己的政治抱负走向基层。现在他们以农民的身份、拿着比农民工还低的工资,努力工作,等待被提拔的机会。价值判断没有出问题啊。另外,经济上是“生产决定消费”,政治上“政策引导学生就业”。这个“政策引导”也就是了“生产”,而“学生就业”也就是在“消费”产品。就算是有一部分大学生当村官是纯粹的被“选调”或者“提拔”的政策诱惑了,那这最终的责任在谁?又是谁给了大学生犯价值判断错误的机会?答案是很显然的。

  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了这么长时间以后,工资待遇过低而且还无名无分,因此而对自己的前途表示担忧,思想出现波动,是完全可以也是应该被社会所理解的。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