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权将梦想建立在父母的苦役之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09:49 东方网 | |||||||||
宏宏(化名)出生在湖北荆州一个偏僻的小村庄。8岁那年,在父母的安排下,他开始学拉小提琴。本来只是希望儿子将来有一技之长的父母没有想到,在学琴的过程中,宏宏产生了当一名独奏家出人头地的想法。为了给儿子圆梦,母亲辞去了工作,专职陪读,父亲则同时打了几份工,想方设法增加收入以支付不菲的学费。为了考上宏宏中意的北京某音乐学院附中,他们更是举家迁往北京,租住在一间简陋的民房中,继续用做保洁工、蹬三轮车、看工地的微薄收入悉心栽培梦想成为音乐家的儿子。在经历了考试失败、补习一年等诸多曲折
看完这则新闻,笔者心中真有点不是滋味。为了学琴,宏宏不可谓不执著,但他的父母却由此陷入了无边的苦役,最后连做父母的资格也要拱手让人,因而这种执著散发着“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冷漠气息,甚至有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功利味道,让笔者感到丝丝寒意。 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要想出人头地,并非只有音乐一条路。从学琴七年所取得的成绩来看,宏宏并没有显出过人的音乐天赋,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完全是一个正常资质的孩子经过长年累月的强化训练之后应当达到的水平。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然而,没有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全部的汗水加在一起也只是汗水而已。”因此,这种耗尽全家资源的努力能够支撑宏宏在音乐道路上走多远,笔者认为并不乐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固然代表了一种勇气,但懂得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也不失为一种智慧。如果拼尽全家之力,只为圆一个并不属于自己的梦想,对人生来说是一种盲目,对父母来说则是一种残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艺虽然费钱,但达到一定层次之后赚钱也较容易。宏宏既然最终考入了理想的音乐学校,说明他已经学有小成,完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一些音乐场所拉琴赚钱,以减轻父母肩上的压力。艺术迟早都是要面对受众的。真正打动人心的音乐,恐怕不是在教室中学出来的,而是在社会的大舞台中淘炼出来的。音乐史上许多著名的演奏家在登上音乐殿堂之前,都曾于勾栏瓦肆中卖艺,而这些经历大多成为他们日后灵感的来源。来自单亲家庭的超女张靓颖在成名之前,也曾辗转于歌厅卖唱以补贴家用。她日后能在舞台上挥洒自如,一举成名,与这段经历大概不无关系。为了实现自己的音乐追求,宏宏完全可以借鉴前人的做法,采取一些自力更生的途径,又何必非要找有钱人作父母?听到这样的设想,已经为儿子竭尽全力的宏宏父母,难道心中就真的不会涌起一丝悲凉与苦涩? 中国人历来重视亲情伦理,提倡“父慈”、“子孝”相辅相成。遗憾的是,现代社会的父母却处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在传统的亲情伦理观下,父母还在心甘情愿的为子女奉献自己的一切,另一方面,在强调个人奋斗、成功至上的现代观念下,子女为达到成功却可以毫不留情的耗尽一切家庭资源,自己付出努力之余也拖累得父母心力交瘁。像宏宏那样最终希望换掉父母也许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类似的新闻却并不鲜见——某家庭为供子女上学举家负债,甚至到了卖血卖肾的地步,而已经成年的子女却安享这一切,似乎父母为其成才过着苦役般的生活皆为理所应当。中国有句古话,叫作“百行孝为先”,而孝顺父母,就必须对自己的责任有所担当,对自己的梦想有所取舍。说到底,我们只能在适合自己经济现状和才能实际的条件下理性追梦,因为任何人都无权将自己的梦想建立在父母的苦役之上。 作者:宋元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