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就是“读书无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12:00 光明网 | |||||||||
李月明 日前,有报道披露了一些农村人对孩子们上大学的消极态度,他们说:“读太多书没用,初中就够了,关键是要能赚钱。”于是,就有人说,这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再于是,又有人说;“读书无用论”是反智主义的变种,并惊呼:在我们自认为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为什么还容忍了如此明显的反智主义? 我觉得这些话是不是言重了?——就象不能把仇腐说成仇富、不能把仇贪说成仇官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产业转型要求更多的知识阶层参与国家建设,知识的魅力越发显现出来。“读书,才能对国家有贡献,也才能使本人有出息”,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社会认同。还有谁真觉得读书无用呢?还有谁鄙视知识、鄙视人才呢? 我有一个农村同学,前几年跑运输挣了点钱,甭提他对办学有多热心。我们村穷,老师挣钱少,又不能按时兑现,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孩子们三天打鱼俩天晒网,经常放假。全村的老百姓满不在乎,就他一个人最着急。又是找村干部商量,又是找教师们交涉,南坡上北坡下,起五更睡半夜的,这家出来到那家,做工作,讲道理:“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孩子”。村里拿不出钱来,他希望家长们摊;家长们也困难,他慷慨解囊,自己掏腰包。可是,仅仅过了短短三、四年时间,他跑运输跑赔了,再不提孩子们念书的事。大孩子刚刚初中毕业,就被打发到了附近一个砖窑上背砖。谁再和他提孩子们念书的事试试?他说:“瞧透了,念书能顶多大的用?”明明是供不起,嘴上却不说。他操闹办学的事在村子里成了个笑话。这是什么?这其实“读书无钱”。 据《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在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中,单是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就高达32.6%。这是平均数,我想,如果单说供养大学生的话,比重更高。 供一个大学生让你家徒四壁。为了供养子女读书,年迈的父母出外打工,“为供儿子上大学和养家糊口而累死在三轮车上”、“父亲为供儿上大学每天工作18小时在中秋节猝死”、“劳作母亲为凑齐女儿大学学费累死猪圈旁”,还有为了给孩子凑上大学的学费而喝了农药“讹”保险公司的,这样的新闻我们不止一次读到过。 上学难,读书贵,就业更不堪想象:也是我的一个同学,两个孩子,年龄相差5岁,原来对孩子们的念书也是雄心勃勃的,一心想让两个孩子都成为大学生。老大大学毕业后,通过关系在省城找了一家很不错的单位打工。一年以后,恰恰这个单位在社会上正式招工,真是天赐良机。可想不到的是,孩子就在这个单位打工,考试成绩也不错,却在面试的时候被“涮”下来了。原因呢?据“行家”分析,他“捻”的少了点儿。气得他连小的也干脆不考大学了。好在小的是个女孩。他说;“女孩们比男孩们可以多有一次选择命运的机会”。你让他说什么好呢?这其实是“读了书也无门”。 在不正之风影响下,托关系、找门路、送红包成了家长便饭,“潜规则”成了“硬道理”,农民们望而生畏、望而怯步。有的家长,辛辛苦苦把孩子供出来了,自己却落得个浑身是病,有的因此而负债累累,再次陷入因教(育)致贫、因教(育)返贫的困境。长期以来节衣缩食,期望知识改变命运,而最终,惨重的代价和投入却并不能换回理想和应有的回报,其灰心泄气可想而知。 是不想让孩子读书吗?不是。是“反智”吗?我想,也不是。起码,现在还不是。但是,假如他们的现状长期得不到理解,他们的困难长期不被人关注,再有人不断用不公正的眼光看待他们,结果会怎么样呢?最后会不会走向“反智”,这倒确实是很危险的。 我们的大学普及率还相当低,仅等于美国上世纪40年代水平,但我们目前的任务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所以,上不起学,或上了学就业难,因而干脆打消了上学的努力和念头,这种现象是有害的,也是可怕的。 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建设不成社会主义的,文化沙漠上,也绝对盖不成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如何遏止这种“读书无用”的蔓延并改变现状呢?惟有国家增加教育投入,降低大学费用,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公平就业。同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其实我们已经在做这些方面的工作,只是希望加紧,加紧,再加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