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际接轨”不能光想着涨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0日00:02 红网 | |||||||||
广州对交通的投入不少,但不少线路仍处于亏损状态,车票价多次上升,交通支出甚至占了一些低收入职工每月支出的30%。市人大代表表示,国外不少先进国家公共交通都是亏损的,但车票仍便宜,其原因是政府把公共交通作为公益事业来管理。因此建议把车票价下降50%,即空调车为1元,非空调车0.5元,再由政府把公共交通作为公益事业进行补贴。(3月29日《信息时报》)
长期以来,但凡各种民生费用要涨价了,与“国际惯例” 接轨往往都是涨价论者们屡试不爽每的伎俩,而且一打出“成本提升”的旗帜,在加上一面“国际惯例”的幌子,这“涨价”还真是每每都能美梦成真,至于民众“听证会”则早被形式化成了一个过场而已,以至于坊间流传有“没有通不过的涨价听证会”一说。 事实上,有关事关民生的公共事业收费,并不能仅仅因为原材料一涨价,就直接在最终产品上加价,原因有三。 一、作为一种契约,公共事业收费与市民达成的实际上是一个长期契约,既然是长期契约,其基本前提就是收费的稳定性。既然如此,公共事业的提供者就应当自己形成一个对于原材料涨价风险的应对和控制机制,这才是所有行业的惯例,已经签订的契约,当然不能随时说变就变。 二、公共事业提供者往往都处于行业垄断地位,无论是公交、地铁还是水电气,天生的垄断地位都使得它们不具备在成本核算方面下工夫的主动性。因此,由垄断者单方面提供的成本清单并不具备说服力和公信力。同样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发生在竞争激烈的家电行业中,为何家电产品的价格却不升反降呢?可见,有了竞争机制才是拿成本说事的必备前提。 三、既然要与“国际接轨”,就应在全方位上与之接轨,而不能一方面在价格上急于接轨,另一方面却在服务质量和意识上严重脱轨。而在公共事业服务方面,我们的差距当然不小。而且即便是以公交车票定价的“国际惯例”来说,亏损并不成为涨价的理由,恰恰相反,作为公益事业,公交服务价格的稳定性恰恰是公共服务行业应当给予市民的基本承诺,在这方面,油价上涨政府埋单的“国际惯例”倒正值得涨价论者们好好学习。 同样的情形也适用于目前关于出租车业的涨价之风,政府在稳定公共事业收费上应当有其不容推卸的责任,那种“成本上涨,公众埋单”的简单化做法恰恰是对“国际惯例”的反其道而行之。在公共事业定价方面,“国际惯例”倒确实也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作者:吴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