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能否玉成农村资本回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0日06:00 光明网 | |||||||||
程实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今年将积极做好邮政储蓄银行组建工作,督促邮政储蓄加大资金返回农村的力度,积极支持邮政储蓄加强网点基础建设。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监管工作会上作了上述表示。(3月27日《新京报》) 邮政储蓄的虹吸效应导致大量农村资金流入城市
在邮政储蓄银行呼之欲出的市场背景下,金融高层的此番言论进一步确定了邮政储蓄银行的功能定位,邮政储蓄银行作为促进农村资本回流的关键性金融机构引人瞩目。首先必须肯定的是,农村资本回流是解决中国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进而促进中国经济和谐增长的重要一环。 截至2005年末,中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1.3万亿元,其中各乡镇及所辖农村就占50%以上,在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直接作用下,邮政储蓄虹吸的大量农村金融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城市,在给城市经济建设输入源源不断资本动力的同时也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支持不足的金融尴尬。 虽然农村资本外流的“马太效应”注定其是中国经济稳健增长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但迫切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所有试图玉成农村资本回流的努力都能轻易成功。在管理层将邮政储蓄银行推向这一问题的中心之时,市场最为关心的是邮政储蓄银行如何承担起平衡城乡金融结构的历史重任?这个襁褓中的金融机构能否如预期般“不辱使命”? 邮政储蓄银行面临两难选择 在笔者看来,这两个尖锐问题的答案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从本质属性上看,邮政储蓄银行在“商业性”和“政策性”两极间的摇摆将削弱其促进农村资本回流的能力;从业务领域看,邮政储蓄银行在“零售性”和“批发性”两者间的游离也将限制其平衡城乡金融发展的功能实现。 具体来看,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后,如果赋予其开展城乡各类信贷业务的完全自由,那么在趋利性的影响下,邮政储蓄银行势必会像中国农业银行一样在支持农业金融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毕竟在中国农业生产尚未实现规模化、科技化和集团化的背景之下,针对农村生产者的金融借贷具有慢热、量小、业务繁杂、风险较大的业务特征,拥有“商业性”选择权的邮政储蓄银行在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本能驱动下,势必会陷入“农转非”的诱人陷阱,带来农村资本流出难以改善的市场格局。 如果邮政储蓄银行的“商业性”受到限制,在资金投放、信贷投向上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限制,那么这种潜在的“政策性”又可能使其面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现在的困境:业务范围存在不足,业务开展动力缺乏,业务效率受到限制。毕竟政策性金融支持对于农村金融整体格局而言只能充当辅助性角色,在市场导向的农村经济中,邮政储蓄银行偏向“政策性”将大幅限制其全面解决农业资本外流问题的能力。 一个有效的“黄金分割点”才是防微杜渐的理性选择 换一个视角,从具体业务方面看,如果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为直接面对个人和企业的“零售性”银行,那么在银行业务经营、金融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先天缺陷将使其面临较大的市场瓶颈,经验的不足、人员的缺乏、管理的漏洞、监管的缺位、专业的生疏都会使农村金融资本的有效投向受到干扰,很可能在解决资金流向问题的同时带来新的资金配置问题。 而如果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为面对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民间信贷组织的“批发性”银行,那么其作为农业资本回流核心“推动器”的作用将难以发挥。一方面,如果不直接面对数量众多、分布较广的农业金融需求者,邮政储蓄银行得天独厚的网点优势将难以得到发挥。 另一方面,如果仅仅活跃于银行间金融批发市场,邮政储蓄银行很可能偏好将资金投向于盈利性较强的非农业金融机构,毕竟从2003年8月邮政储蓄转存利率优惠被取消以来,邮政储蓄资金在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大量操作并没有缓解农业资金外流的市场问题。 总之,邮政储蓄银行立志于促进农村金融资本回流是令人振奋和期待的,但在现实约束下邮政储蓄银行也是任重而道远,在“商业性”与“政策性”,“零售性”与“批发性”之间寻觅一个有效的“黄金分割点”才是防微杜渐的理性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