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热议禁播方言:“推普”无错,“禁方”有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14:46 金羊网-羊城晚报

  本报记者 康建 郝婧羽 孙璇

  本报讯“广电总局强调广播影视节目不得擅自使用方言”的消息经多家媒体刊出后,立刻在民间及社会各界掀起轩然大波。在新浪网上,截至昨晚10时的网友评论已经超过1000条;本报短信报料系统昨夜今晨接到的相关短信也有数百条。记者对相关意见进行整理发现,虽然对推广普通话的初衷表示理解和赞同,但对于限制方言的“一刀切”的做法,无论是
读者还是专家,都以反对和质疑居多。

  昨天下午,记者走访了广州多处餐馆和商店,发现许多粤味浓郁的宣传文字。这些承载着地道广州文化的粤语文言文通俗易懂,为大部分老广州所熟悉,但初来乍到广州的人也许很难理解。现实生活里头,到底应不应该保留这些传统的方言呢?

  

  -网友评论&短信短评

  ●方言就像小吃

  文化本就多姿彩 听不懂也愿意看

  陈小姐,河北人,记者电视限制方言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有时出差在外地,在宾馆看电视,我还会专门调到当地的方言台,虽然不一定看得懂,但方言就像小吃,是当地风土人情的一部分。限制方言,不利于当地文化传承,会让当地群众失去归属感!至于推广普通话,只要有足够的普通话台就够了。

  何先生,广州人,留英学子,现在新加坡推出这个举措很有“病”,“病”在不懂国情,不谙世界之多姿多彩。新加坡就有方言新闻节目,印尼也有。方言是多民族、多文化国家的一个特征,新加坡的地铁里,“请不要超越黄线”这句话就用了普通话、英语等四种语言。希望广电总局在出台政策时,心胸更开阔些。

  新浪网友什么叫民族文化?文化不单纯是文字,更多是语言,上小学时老师就教导我们,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强行扼杀方言的人,本质上是在扼杀中华文化。赵本山就是在媒体推广方言的带头人,他使东北方言传播到了各地,使东北话走遍中国都不怕。我强烈建议,当地媒体每日都应有一定时间地方方言节目,帮助热爱中华文化的人熟悉和掌握。

  ●节目并行不悖

  中央台说普通话 地方的可讲方言

  136×××14606中央电台面对全国该使用普通话。地方电台用方言不但保留地方色彩,且电视节目更贴近民众,如果全国电台一个音调就很单调了。

  136×××87917任何地方都存在各自的语言特色。硬要取消,可能让一些听不懂普通话的人失去电视收看权。所以普通话与方言共存是最好的选择。

  135×××72092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尽管他们的衣着不同、语言不同,他们都是中国人;我国主要有八大菜系,尽管饮食习惯不同、味道不同,也是炎黄子孙。一个国家以普通话为主,各种方言并存有什么不好?广电总局凭什么要扼杀各地群众喜爱的方言?

  新浪网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用普通话来读古诗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不押韵或者平仄不对的问题。其实这不是诗人错了,而是普通话的发音和古汉语发音不一样。用一些南方的方言读古诗,反而就能读出其中的韵味来了。我是福建南平人,我们那里许多方言还保留着文言文中的用法,比如锅,我们还是叫“鼎”。这难道不是一种文化吗?就像大家学习英语不能丢掉汉语一样,推普也不能把方言丢掉啊。

  ●支持语言统一

  地方主义在作怪 大统一大势所趋

  本报读者李卫红秦王扫六合、东晋吞三国、隋朝联南北、元朝主中原,中华民族历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均形成经济与文化的大发展。可见,文化的统一是促进政治稳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即使在统一的过程中我们会损失一些无形资产,但得总大于失。

  新浪网友我是四川人,一位退休的老工程师。我不会说标准普通话,只会说“川普”。但我热爱普通话。强力推行普通话,电视节目限用方言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是继承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的又一壮举:它将为铲除地方主义遗毒,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在语音文化方面筑起一道新的长城;它将有助克服一些地区已经出现的令人极度反感的自大排外情节;它将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138×××69233我是地道广东人,能说包括粤语的多种语言,但我基本上不看粤语电视节目,我也没教小孩粤语,而和他说普通话,我认为对他以后上学听课和写作有帮助,说普通话是大势所趋,说方言用不着反对也用不着提倡,有生命力就会继续存在,没生命力你保护了也有一天会成古董,那只是时间问题。

  ●理解“推普”动机

  有人不懂普通话 “禁方”不是灵丹

  136×××70065从加强区域沟通方面考虑,国家推广普通话是情理之中,但广电做法就是意料之外。此举不利于发展文化多样性,削弱地方文化魅力。

  李小姐,汕头人,在深圳从事电信行业大众文化层次有不同,特别是对于地方电视台,一律使用普通话,相当于剥夺了街坊阿婆等听不懂普通话的老百姓了解外界信息的机会。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是分时段分语言播报的,这是体现大众传媒多样化、多元化的一个渠道。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你禁止一下地方方言节目的播出就能见效的,关键还是要从学校教育抓起。

  ●专家看法

  支持新闻节目禁用方言

  (蔡铭泽,暨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首先要区分一个问题,是所有节目都不能用方言,还是仅仅是新闻不能用方言?如果是新闻禁止方言,我觉得有一定道理。新闻是传播政令、上传下达的工具,应该尽可能的用最多人听得懂的语言来传播,也就是用普通话。

  有些人说,方言新闻是播给本地人听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上次我去厦门,想看当地新闻,却发现很多都是闽南语播的,我根本听不懂;如果换成普通话,不就本地人和外地人都能听懂了吗?这才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保留独立空间百花齐放

  (任永全,著名粤语节目主持人)

  推普和方言节目两者之间并不矛盾。1990年我加入广东电视台时,广东电视台就分岭南台和珠江台,岭南台以说普通话为主,珠江台以说广东话为主,观众们“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两个台发展得都不错。

  方言具有不可替代的神韵和妙处,比如方言中的一些词语,如果换成普通话去说,即使能够表达出那个意思,但也失去了它的神韵。在主流倡导普通话的大前提下,保留一个独立的空间供方言节目发挥,大家百花齐放会更好一些。

  推普并不是要消灭方言

  (张书岩,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首先要搞清楚,方言是封闭型社会的产物。社会越闭塞,方言分歧越严重。方言分歧影响交际,直接妨碍了经济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以普通话做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推广普通话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但自己的东西自己爱,何况是祖祖辈辈使用了千百年的语言呢!推普,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只是要求方言区的人学会普通话,在公共场合、工作环境中讲普通话。至于在非工作环境中说什么话,悉听尊便。本人的普通话已达到一级甲等,但我跟父母仍要说山东话,这是两码事。

  目前有些地方的电台、电视台办了一些方言节目,我认为作为普通话节目的一种调剂是可以的。但什么事都要把握一个“度”。办方言节目,只能是调剂,不能冲击普通话的推广。我更反对一些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借老百姓喜爱这类节目,就搞什么“保卫方言”,这样他们就站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对立面。

  方言繁荣背后其实衰落

  (孙曼均,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

  关于当前的“方言热”,表面的繁荣,背后的衰落。

  当前方言节目的流行不是方言的复兴,它反映了当前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方言节目以它的“离谱”和另类,它的平民化和娱乐性,它的搞笑与原生态(真实性和怀旧感),借助现代传播方式“复兴”。“方言热”只是表象,它迎合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情感需求,同时这也是现代传媒面向小众的一种发展走向和竞争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娱节目中的方言更多的是市井化的调味品,而并不具有承载地域文化的特色,这实际正表明了方言的衰落。试想,如果方言节目遍天下,方言节目还会热吗?

  -新闻链接

  各地电视方言节目

  日前在四川,各电台、电视台开始了“方言”工程:《阿聪读报》、《吃在成都》、《天府食坊》、《美食成都》……成都的电视台、电台拥有的方言类节目近六七个之多,占总节目比例约为1/40,而且还有上升趋势。

  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开了一档另类的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采用杭州话作为播报语言,连说带比划,嬉笑怒骂,收视率居当地电视节目榜首。湖南经济电视台推出综艺类节目———《越策(长沙话:调侃)越开心》,以普通话为基调,中间穿插长沙方言。

  广东电视台下属的广东卫视、珠江频道、体育频道、公共频道4个台,除了广东卫视的栏目采用普通话主持外,其余3台均是粤语频道。(耀宗)

  -相关新闻

  沪语传承遭遇尴尬

  本报讯记者孙毅蕾报道:最近,上海一档名为《三人麻辣烫》的沪语脱口秀节目火得出人意料。一位土生土长的上海主持人,一位嫁给上海人的罗马尼亚籍“洋媳妇”,以及一位来自文艺界或其他领域的重量级嘉宾,用上海话创造了收视率的新高。

  该节目制片人郭素娟告诉记者,这档节目的初衷,是为上海的新移民提供一个学习上海话的轻松课程。《三人麻辣烫》中运用的大量上海俚语、俗语,及其背后的地方历史文化内涵。该节目不仅培养了一批学习上海话的新上海人,更吸引了一大帮老上海人,他们看主持人用自己熟悉的方言讲民俗论时事,倍感亲切。习惯了普通话的孩子们也在这里“温习”地道上海话,因为他们平时讲的上海话,早就已经退化成了普通话的简单直译。

  《三人麻辣烫》的成功背后,是上海话日渐衰老、消失的现实。

  在这座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城市里,政府机构、学校、办公楼等场所,基本是普通话的天下;在富有上海传统特色的城隍庙等地,商贩和游客也用普通话交流;只有在市井化的中老年人集中区域,才可以觅到上海话的踪影。

  纯正的上海话也正日渐淡出生活。普遍来说,老年人使用比较纯正的上海话但不说普通话,中年人说的普通话不标准,需要用上海话辅助表达意思。而年轻人却相反,普通话说得很标准,讲上海话却“洋泾浜”。有意思的是,很多家长面对小孩,会不自觉地将口音从上海话切到普通话,即使有些老人普通话很不标准熟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