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院士之患猛于“假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14:59 新民晚报 | |||||||||
广州日报经著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揭发,原清华大学医院院长助理、教授刘辉因学术造假,近日已被清华大学撤销教授头衔,并解除聘任合同。方舟子还披露,在中国发生的学术腐败经常是有组织的行为,比如“包装院士”,某个学校要把某个院士候选人推出去,觉得他的成果还不够,就要求其他的人把成果都安到他的头上,把他“包装”一下。 想不到有些德高望重的“院士”竟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像这样包装出的院
要制造一种假酒,需要有一个像模像样的瓶子,有一套逼真的包装盒,里面无论是食用酒精还是工业用酒精,反正只要有点酒味就行了。至于消费者喝过会造成什么后果那就不是商家关心的事情了。 学校为什么要“包装院士”?这恐怕与那些勾兑假酒的商家有着同样的心理,那就是利益驱使,这而且还不止在经济上的,学校出了一个“院士”,学校的牌子就会更响,招起学生来就更有说服力,搞起科研和鉴定来就更具“权威”,就能依靠“院士”的声誉申请到更多的资金,甚至就能依靠“院士”跨进“一流大学”的行列。这远比那些勾兑几箱假酒赚点小钱的商家“大气”多了,但他们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更是假酒商家们无法可比的。 反思这种现象,我们就会发现,一是内因所致,上“院士”成了一些学校的“任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实不够,假来凑”,个人的智慧变成了“集体的结晶”。 二是“气候”所致,“院士”本来只是一种学术成就的体现,现在却被多方面“开发”,“院士”成了学校招生、科研经费、权威考核甚至是投资的先决条件,从某方面来说,“院士”成了“万金油”。这不仅严重干扰了真正院士的正常科研,也给一些想靠“院士”打天下的学校造假添加了“催化剂”。 现在,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已成过街老鼠,但学术界里的假冒伪劣现象还有一层神秘的面纱,相比之下,这种假冒伪劣要比假冒伪劣商品难打得多,它们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严重得多,因此,对这些“包装院士”更要坚决打击,还学术界一片干净的天空。(岳粹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