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一种被夸大了的焦虑?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21:42 红网 |
核心提示:全国高考今天如期拉开帷幕,从南到北从东到西,880万考生一早便奔赴各地考场。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强调,从试卷运输、保管、分送到考试实施,整个高考过程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落实,确保万无一失。与此同时,家长个个提心吊胆,老师心情七上八下,社会各界在高度关注的同时也纷纷为高考让路。这样的紧张场面为何会年年上演?<详细> 徐光木:高考焦虑为何被夸大 一年一度的普通高考已经开考,全国人民因此都将目光聚焦到了这里。这一天属于所有考生,属于所有家长,属于所有高考工作人员,但同时更属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它远比任何一个节日都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从此,多少人的命运得以改变,多少家庭的历史得以改写,多少山里娃告别了曾经日夜为伴的牛羊和庄稼地。但高考之谓“考”,是为了鉴别与区分,让有的人上去,让另一部分人下来,于是就“几家欢喜几家愁”。因此,在高考的红榜揭晓之前,高考对所有考生及其家长而言都只是一种焦虑。 在这种焦虑的指引下,考生的学习成为了家庭活动的中心,考生的嬉笑怒骂成为了家庭的喜怒哀乐,考生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家长们敏感的神经。吃什么不是由考生说了算,而是由医生说了算;喝什么不由考生说了算,而由形形色色的补品广告说了算。这个时候的考生已经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是被摆弄来摆弄去的机器。难怪不少家长因此会说,最令他们烦心的事情不是别的,而是家有考生。然而,这种焦虑正一步步被推向极端,日渐偏离其正常轨道。交通因高考而绕行,工地因高考而停工,城市因此而禁鸣,媒体因此而聚精会神紧盯高考…… 林林总总的这一切,都与举国体育何其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国是体育大国,金牌大户而绝非体育强国,这一点人所共知;同理,我国是考试大国而非教育强国、人才强国这也是妇孺皆知。人们习惯于将我国在体育上“大而不强”归责于举国体制,我看这一结论对于高考同样适用。因举国高考而诞生出的状元就好比奥运会上的金牌得主,投入远比产出要大得多。我们过分地去关注奥运冠军身上的光环,却很少有人去过问举全国之力争夺这样一个冠军到底有多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过多地去关注谁谁谁是高考状元,却很少有人去关注高考状元在上大学后都做了些什么,成就了多大的惊天伟业,到底是在杀猪还是在擦鞋。 但不管怎么样,一股逆风正在向我们袭卷而来,“读书无用论”再次得以抬头。大学生因“瞧不起学校”申请退学,盼星星盼月亮盼到孩子大学毕业的山里母亲最后看到的却是“毕业就等于失业”,4年的大学学费要用30年的打工生涯来还……也许读书无用还是有用根本用不着去争辩,我们不能因为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考大学的积极意义正受到空前的置疑,在这场置疑的背后其实质是对高考制度的普遍质疑。 诚如一位著名学者所言,高考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然而,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这一考非但定不了终身,相反还可能使贫者致贫。于是,站在这个角度再来反观高考,焦虑自然是大可不必,而尤其应当摆正自己的心态,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过高考与否与能不能成为“状元”并没有直接联系,通过高考独木桥与日后成才不能划上等号。由此看来,与其把高考当作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命运之争,还不如把高考仅仅看作是一种被夸大了的焦虑,除此以外,别无其它。在我看来,这种被夸大了的焦虑既属于考生本人及其家长,但更属于我们的政府,属于我们的整个社会。 徐浩然:高考制度究竟“考”了些什么? 年年高考年年考,相对于种种社会不公而言,目前这种“一刀切”式的高考,毕竟基本实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正”,在没有一个更优的制度可以替而代之前,高考仍是处理教育资源紧缺的一个相对公平的“次优解”。<全文> 徐晓:一个高三老师的高考“三愿” 我作为高三老师,直接感受到了临近高考的紧张气氛。在高考前一天,学生照例回校,老师也到教室给他们作最后的辅导,这种辅导是安慰性的。愿考生今晚睡个好觉,做个好梦,明日能轻松上场,考出好成绩。为此,我有三愿给我的学生,也给全国的广大考生:一愿以一颗平常心参考;二愿要有一颗诚实的心;三愿考生沉着冷静。<全文> 高福生:“送考”当学洋家长 在洋家长看来,高中毕业的孩子已经成人,完全有能力一个人参加考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是洋家长们最为崇尚的育子真经。他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从来都是独自一人去参加考试的。习惯了独立生活的洋孩子,对家长和老师送考不但不领情,反而会感到很惊讶,抱怨家长和老师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