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魏英杰:慎言“网络暴民”培育“网络民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00:58 东方早报

  日前,一起疑似偷情引起“网民大追杀”的“铜须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媒体创造的“网络暴民”一词也由此不胫而走,几乎成为内地网民代名词。

  不能否认,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个人言论一般难以受到有效约束,因此难免出现一些非理性言论和不负责的行为,还有不少网民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生存方式为乐。凡此种种,从近来发生的“陈易风波”、“虐猫事件”、“韩白PK”等网络事件,大
抵可以窥见一斑。

  即便如此,我们认为,以“网络暴民”形容这一部分网络群体,并不准确和恰当。可以说,网上出现的这部分声音,绝非网络舆论的全部,也非网上言论的“主流”。因为,并没有准确数据可以证明,中国上亿网民中具有所谓暴力(语言)倾向占多少比例,也没有任何专项调查可以支持这种结论。而作为一个描述性词语,在媒体举出的不同案例中,其内涵也非常不一致。比如在“铜须事件”中,那些所谓的“网络暴民”,指的是对事件一方片面采取道德谴责姿态的网友;而在“韩白之争”中,“网络暴民”一词则被用来描述那些满嘴“网络粗口”的网友。由此可见,“网络暴民”的说法不仅没有数据支撑,而且不无想象成分。

  另一方面,我们同样可以从“小思怡事件”、“孙志刚事件”和大量网络募捐活动中,看到网络舆论的正义一面。网络具有一定虚拟性,同时也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正如现实社会一样,在万千网络世界里,相信更多的人是期望通过网络平台,合理表达意见———无非因为眼球效应,在网络上越是激烈,言论越容易引起关注,以至于合理、理性的声音反而显得有些消沉。

  进而言之,网络舆论固然“鱼龙混杂”,但这恰恰是一个正常的、开放社会的特征。一个现代社会,就应当允许不同阶层和群体的不同声音,而有不同声音,就难免会出现所谓过激言论。如果因为存在部分“不和谐”声音而以“暴民”称之,显然与开放社会的本质背道而驰。

  当然,慎言“网络暴民”,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中文网络上一些不理性声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早在“9·11”期间,中文论坛上充斥一时的过激言论,当时就引起了一批知识分子的忧虑。而最近发生的“铜须事件”,部分网民的言行也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网络舆论往往被视作一种“民间表达”,网上非理性言论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影响公众意见的理性表达。

  对此,我们认为,应当倡导和发展“网络民主”,以此推动网络舆论步上理性、法治的轨道。所谓“网络民主”,同样包括言论表达的开放性和法治化两方面重要内容。一方面,要进一步鼓励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网络言论平台。通过论坛、博客等载体,公众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其言行合乎法律规范,哪怕观点本身不无错误和偏激之处,也不能被横加干涉。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和提倡网民道德自律等手段,推动网络法治化进程。也就是说,网络并非“世外桃源”,仍然(也应该)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

  此外,对于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话题,还应提倡以理性的声音进行充分辩论和澄清。在这方面,作为社会理性的代言人,专家和学者应当发挥激浊扬清的作用,成为网络的“舆论领袖”,而不是对网络舆论大肆贬低乃至“一棍子打死”。此前有学者认为,不能让网上言论左右国家政策,这种论调实际上也是一种不理性的声音,而且反映了个别学者缺失必要的公共精神。

  客观而言,“网络暴民说”表明部分公众对网络上一些不理性声音的忧虑,也说明有些人对“网络民主”的不适应。这就需要个人应以宽容、冷静心态对待信息芜杂的网络舆论,既不能妖魔化网络,也不必过于在意一些(正常的)过激言论。媒体更不能以偏概全,任意夸大网络舆论的某些特征以博取读者注意,这对于培育和发展“网络民主”,并无多少益处。

早报特约评论员 魏英杰 刘景 任大刚 徐德芳

  相关评论:

  李  方:直斥网络暴民相当于以暴易暴

  网络暴民之所以引起注意,除了他们让网络阅读者不爽,也由于某种程度上他们被视为负面民意,有可能影响稳定。我觉得,在他们是否可以代表民意这件事上我们也要小心。王小波谈到过“沉默的大多数”,而对于言论市场感兴趣的人想必也听说过所谓“二八定律”:80%的声音往往只由20%的人发出。<详细>

  周明华:“网络暴民说”是一道虚拟的道德牌坊

    在当下,虽然互联网未赋予网民“网上集体恣意扔砖”的自由,但目前也未有一条法律禁止过网友的“从众文化心态”。网民在合乎法律的规定前堤下,有通过网络渲泄自己喜怒哀乐的权力和表达观点的自由,即便这种渲泄有时非理性,接近原生态,甚至观点过激。即便如此,我们的社会也应将此看作是社会和谐体系中的一记小微澜。<详细>

  鄢烈山:慎言“网络暴民”

    应当承认,作为“文革”遗风的红卫兵思维和大批判语言,以及更早的鲁迅所批评的“水浒气”(江湖流民的暴戾)在中国远未消失,而今利用互联网造谣生事诋毁人又成本极低,制造网络事件容易赚眼球捞名利,起哄发泄可获得某种变态的快感……所以,我们要规范要自律要提倡网络文明。<详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