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明:“父亲节”遇冷很受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08:57 国际在线 | |||||||||
作者:刘海明 18日是“父亲节”,在北京,有超过半数的居民不知道这个节日,逾两成的子女表示“父亲节没有什么好过的,这一天会像平常日子一样过”。虽同为舶来“洋节”,但与圣诞节、情人节乃至愚人节相比,“父亲节”成了“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6月18日中新社)
中新社的这篇报道,新闻的因素不足,记者观点倒是一大堆,我搞不清这究竟是消息体裁呢,还是言论体裁。记者由“父亲节”在京城遇冷,在上海、广州也很“凄凉”,得出“很受伤”的结论。说句实话,我不知道是西方的这个节日是“受害者”,还是中国所有的父亲们“受伤”了。说西方的“父亲节”在中国“很受伤”,中国人没有欺负它啊,不过是因为不感兴趣,没有参与,更没有盲目追其潮流而已。好比一个歌星,自认为很大腕,把他(她)的唱片拿到一个地方播出,听众反应平平,如果说“受伤害”的是歌星本人,您同意吗? 再者,“父亲节”之于中国,有如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没人熟悉不说,又不符合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国的年轻人不习惯,中国的父亲们也不欣赏,记者说“父亲节京城遇冷很受伤”,这个说法未免过于牵强了吧?和中国人无关的洋节,过与不过,由我们自主选择,何来“受伤”之说?所谓的“很受伤”,依我看,不过是满心希望靠“父亲节”赚钱的商家,没能如愿以偿,心里有些失落,甚至将“父亲节”遇冷嫁祸于世界杯而已。其实,男士是世界杯的主角,假如父亲节真的因为世界杯被冷落,天下的女儿们为何不热衷父亲节?再者说,世界杯在夜晚举行,今年的“父亲节”又是在周日,利用中午和晚饭时间庆祝,不该和球赛冲突吧? 洋节在中国受追捧,和特定的群体盲目跟风有关。圣诞节、情人节和愚人节,几乎都是离开年轻人,这些节日不可能在中国有什么市场。“母亲节”和“父亲节”遇冷,原因很简单,对西方文化似懂非懂的中国年轻人,暂时还没认识到这两个节日的实质性意义。 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西方人的性格比较外露,喜欢什么,通常以群欢的方式表达;东方文化,注重的是内心的虔诚和行动的具体化。以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而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家庭,是一个有限契约关系,子女一旦年满多少岁,就得自食其力;子女成家立业后,父母去子女家,身份是客而不是主。中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属于无限契约关系,什么时候需要帮助,父母不会撒手不管的。所以,子女对父母的回报或者说孝道,也是日常的基本功课。用“细水长流”来比喻中国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也许更恰当。农村的每天去给父母问个安,逢年过节做好吃的先给父母端去品尝,这是典型的365天天天过“父母节”的写照,较之西方社会的一年只有两天父亲节、母亲节,谁更孝顺,不言自明。即便在城市,子女不和子女同在一起,经常的问候和回家团聚,何尝不是中国父母开心的事情,何尝不是中国式的“父母节”? 中国人对父母的孝,体现在内心的虔诚,靠的是行动,而非中西方节日的仪式。“父亲节”中国遇冷,该庆幸我们还有自己民族的传统才对,何来“受伤”之说? 来源:红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