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彪:城市依赖症正在培养“垮掉的一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04:43 中国青年报 | |||||||||
编者按 “城市依赖症”似乎正成为一种病症,侵袭着面对就业难的大学生们。虽然我们并不赞同“垮掉的一代”的提法,但它作为一种现象和个人观点,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它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在就业压力客观存在的背后,种种隐性的东西,比如结构性失业的存在。
一边是拥挤在大城市中的滔滔求职人群,一边是门前冷落的小城镇用人岗位——人满为患与无人问津形成鲜明对比。谁都有权追求好生活,谁也都有权寻求好工作,但在现实面前,每个人都需要权衡利弊,作出合乎理性的选择。 当然,你可以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我们欢迎不同意见。 “月薪三千,包吃包住。”按说,浙江宏涛机械有限公司吕宏伟提供的工作待遇够优厚的了,但他的企业就是招不到大学生,因为企业地处乡下。就在吕先生所在的浙江省新昌县,去年年底,农业局面向省内几所高校推出了15个乡镇畜牧站的就业岗位,享受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待遇,结果只有6个学生报了名。(《新华每日电讯》6月18日) 吕先生也没什么值得困惑的,在我看来,“城市依赖症”正在侵袭大学生。 “城市依赖症”,光听名称,就能想像出它的“症状”:宁近城一寸,不下乡一丈;宁在城里苦熬,不去乡下领薪;宁在城里漂泊混生,也不到乡村干点实事;宁在城里做“黑人”(无房子、无工作、无户口),也不回原籍寻找出路……这种“病症”早已有之,比如早先上海等大城市出现的宁上小(中)专不考大学;后来出现毕业了还赖在母校附近的漂泊一族;近几年则集中表现为在城市就不了业就转去考研,或者低工资、零工资就业也不肯转向较小城镇,在城市把自己当文盲跟民工竞岗等等,都是“城市依赖症”的具体表现。 哪儿的太阳都晒得干衣服,干吗非在城市一棵树上吊死,作出一副离了城市就活不下去的孬状?前不久,遇到一位高校讲师,谈到了部分大学生依赖城市选择就业时,他斥之为“病态到不能容忍的地步,快形成‘垮掉的一代’了”。他直指“城市依赖症”根本不是依赖城市,而是依赖城市养尊处优、奢侈享乐的生活:几年大学读下来,真本事没学多少,吃饭店、穿名牌、用高档都习惯了,肯德基、KTV、网吧离不了了,睡懒觉、夜生活都学会了……小城镇、乡村没有这个条件,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一下子“断奶”,他们活不下去的。 原来是都市的繁华,让大学生“来过”即不愿“错过”,要由“过客”变成“主人”。大学教育以外的生活方式,竟能让大学生群体性地放弃来时目标的追求,实在令人吃惊和不安。 我赞同新东方美国升学顾问、人称“哈佛爸爸”的高燕定的提法,教育的目的不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家们提倡的所谓“快乐”,而是为了就业!读了大学后,变得不切实际地追求享乐的生活方式,而不能务实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就业,这样的高等教育是失败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人生目标的追求,看似是与学校教育无关的个人私务,但当它关涉教育目的的实现时,那就是教育的内容。大学生的“城市依赖症”,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不力、学业管理过于宽松、社会实践课程太少都有关系。改革开放后,大量发达国家的专家、客商来华工作,那么大的生活差距一待几年、数十年,却无怨无悔、业绩斐然。一位记者采访援藏的美国青年教师,问她感觉苦不苦,她说:只要行进在通往人生目标的路上,其他东西都是次要甚至可以忽略的。 出国留学就不回国,进城读书就不回乡,为了生活放弃事业的人多了,多得成了现象、成为气候时,“垮掉的一代”也就形成了——很不幸,很多大学生正加盟其中。(成彪) 相关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