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全流通之后的中国股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06:16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 |||||||||
◎特约评论员 叶檀 2006年6月19日,中国股市进入全流通时代——首只新股中工国际上市、股改第一股G三一限售股票开始流通。(本报昨日04版、今日22版) 正像管理层所选择的公司一样,这次跨越小心翼翼、尽显中庸或者叫稳妥色彩。不
在经过发审委审批近两年之后上市,中工国际不仅担负起与体量极不相称的重大任务,还成为中国后股改时代新兴、干净上市公司的正面象征,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上市首日市场表现惊人最高上摸50元,换手94.05%,最高大涨575.68%。这超出了市场人士最大胆的预测,完全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现实翻版。 如侯宁所说,设若公司在两年前上市,那么他们不仅需要花费不菲的对价以便从旧股市“赎身”,在这一过程中还将受到市场各方的严厉质询。但证监亲吻了他们的额头。 同一天,G三一执行总裁则象征性地抛出100股限售股,这不像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倒更像开启了半流通时代的大门。 如果我们把全流通视作完整的股市制度建设的自然结果,那么,中工国际上市仅仅是一个“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新旧难辨”的两年前IPO过程的延续;如果我们把全流通当作一个可以从时空中抽离出来的概念,中工国际与G三一就成为概念的附着物,定格成为股改基本完成、股市恢复功能的象征。 没有人怀疑中国股市还会回到股市割裂的老路上去,但人们有理由怀疑,政策投机依然会成为管理层的行为方式。全流通之后,中国股市最大的隐患仍然来自于管理层的投机主义。 为达成全流通,管理层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首先是信用,违反自订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等规则,强行将中工国际这一老公司打扮成新嫁娘推给市场,并豁免了中工国际的预披露业务;其次,刺激了市场的投机性反应。新股火爆的背后,并不是对于公司价值的预估,而是市场资金炒作饥渴症的集中爆发,以及对于股改后首只新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政策性赌博。这是以实际上的不流通承诺换取名义上的全流通,我们只能说,管理层以及一些市场人士太需要全流通这个名义以及随之而来的交易了。 A股步入全流通时代在向市场昭示管理层决心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中国股市的最大隐患,那决不是股民投机,而是管理者本身的投机。 谁也无法否认股改取得的长足进步,同样,恐怕也不会有人天真地认为,用两年的市场停滞就能换来中国股市的脱胎换骨。但是,管理层显然应该认识到中国股市停滞的根源所在,并且以建设市场规则与法治的坚定不移的行动,来纠正机会主义的偏差,安慰曾经在中国股市中伤透了心的众多投资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