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鲁宁:文化不是贵妇人的“口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06:16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这似乎是个需要依赖文化复古来寻求国人精神寄托的年代。古老的中华文化从政治文化到法制文化,从饮食文化到服饰文化,无一例外都遭受着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多数中国人因缺乏感觉而无动于衷。也怪不得他们,他们中不少人连基本温饱都还成问题,对未来不敢心存奢望甚至心存恐惧,哪来心情关注文化的嬗
变,这玩意儿又不能当饭吃。

  不过,老的在消亡,新的在流行。在部分商人眼里,一增一减皆商机;在部分学者眼里,一增一减皆“课题”。

  商机若炒作得当可以转化为利润。“课题”若冠冕堂皇可以转化为学术经费。而且“课题”还远优于“商机”。后者只能为商人带来利,前者除了利还能为学者带来名,可谓名利双收。

  商人和学者互相利用乃当下“伪市场经济”的一大奇观。前一阵子,有学者先提出振兴儒学再提出振兴国学,出版商好不开心。这一阵子,商人先提出保卫端午再提出复兴汉服,学者立即撰文附和。还有不知深浅、不明事理的媒体也来帮腔——不惜提供大量版面热炒。

  汉服能复兴么?答案就在唐装乃至中山装复兴乎?请注意,中山装在近代首先系官服,唐装、汉服在古代更是等级分明——是封建专制社会人分三六九等的服饰化。西装代表着自由奔放,休闲装代表轻松随意,总统可穿,流浪汉亦照穿。这两类服装之所以能在全球大流行,隐含着公民社会人人平等的现代服饰文化之精灵。

  就这类文化复古现象背后的舆论热炒,有时评家们称之谓“当代中国人患上了文化焦虑症”。有没有?对少数遗老遗少,还真有。但对“当代中国人”之大多数,说他们“文化焦虑”太“正面”,与其说集体性文化焦虑,不如说集体性文化无意识更为贴切。

  贵妇人若人老珠黄,涂抹上口红也许多少转移一下人们对其面部皱纹的注意力。面对

传统文化不可遏制的消亡,试图通过涂抹口红的办法,来重新唤起人们对它的注意力,那就是十足的可悲可叹且徒劳无功尔。

  鲁宁,政经专栏作家,东方早报首席评论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