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项凌:“高校制造”牌就业率的悖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11:58 燕赵都市报

  6月25日《新安晚报》消息:安徽少数高校提高就业率,要求毕业生必须提供就业协议书和就业接收函,否则不发放毕业证书,少数毕业生就因此而拿不到毕业证书,个别甚至找到学校附近的小店随意“签约”。

  高校就业率的数字游戏成了“圈里人皆知”的皇帝的新衣。从历史经验看,一个领域的国家公立机构大规模地玩数字游戏,往往是行政压力的产物:高校给就业率注水的动机往
往不外乎“就业率和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等等的暧昧纠结”。

  “高校制造”牌就业率自身存在多重悖论。一是高校科学发展和就业率崇拜的悖论。“就业率”是一个功利的现实主义指标,如果将就业率与招生、考评、拨款联姻起来,无疑就为就业率注水埋下了伏笔;而一旦“就业率崇拜”成风,结果就与地方政府“GDP崇拜”走上了同一条路: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令人忧虑的是,在教育产业化和管理行政化并行的现状下,“就业率崇拜”已经具备了自我加速的空间。部分高校早就“以就业率为中心”,大学教育的学术性、开放性、使命感等理念已经被唯就业率论引发的“重术轻道”思潮无情浸染。

  二是“就业率”本身蓄着计划的小辫子跳着市场现代舞的悖论。统计就业率的时间是以计划经济年代为标准,6月30日是计划年代分配到工作的日子;统计依据还是以派遣证(后来的就业合同)为法宝;在整个的就业流程中,大学取代了调控主体的政府成了最忙碌的婆婆……问题是:市场经济下的就业是“期货”而不可能都是“现货交易”;就业本身是政府调控下的市场行为,高校的过度热心也是错位;就指标本身而言,现行的统计数据无法衡量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就业率就变成了没有“内涵”的就业率。

  统计就业率的初衷是让政府调整政策,让民众调整预期。我们呼唤独立机构的更科学更理性的就业率统计体系来结束眼下的就业率迷局。

  相关评论:

  周义兴:扣押毕业证,高校踢出的恶意“乌龙球”

  王希忠:学校扣证逼学生就业的“理由”

  李记:高校逼迫大学生小店签约有损大学尊严

  石敬涛:大学生就业率何去何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