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王玉初:高校“近亲孽缘”应拆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09:19 东方网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海兵执笔完成了一份调查报告:他们选择了中国知名度比较高的17所大学,以其财经类学院或系为对象,对其近亲繁殖程度进行了具体调查与统计分析,并对比了海外6所知名大学的财经类学院或系。统计分析表明,中国大学的近亲繁殖程度平均要比海外高5倍。(见7月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调查报告指出,高校的“近亲繁殖”是指本校毕业的学生或研究生直接或一直留在
本校做老师的。在我国,这一现象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当初,我们的高校普遍缺乏高水平的教师,为了缓解这一矛盾,许多学校选取了一部分优秀学生留在本校任教。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这种“近亲繁殖”模式仍在继续,它的弊端也就逐渐显现出来——由于中国高校严重的近亲繁殖程度,其学术性、创新性、创造性之低下就是极其自然的。

  一个没有创造力的大学,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看来,眼前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近亲繁殖”的格局,拆散高校里的那一段段“近亲孽缘”。

  其一,需要关口前移,严把准入关。高校“近亲繁殖”过甚,有一部分是学校在招考研究生的时候埋下的伏笔。一些老师用手中的便利置换成了“考研经济”,他们大规模地举办考研培训班,而这种培训班给那些“关系户”大开方便之门,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被录取。其结果就是,今天的“关系户”(不排除一些保送生),日后则凭借亲属或其他关系大多选择留校任教。这种近亲繁殖不仅是一种利益联盟,更有损于社会的公平、公正,实在是要不得。而要打破这一格局,就必须关口前移,要先有研究生招录的公平竞争,然后才实现高校教师招聘的公平与宽泛。

  其二,不宜一刀切,但可对“近亲教师”实行强制交流。由于各高校教师的待遇及提供的科研条件不同,一些知名高校是许多研究者理想的去处,而本校的毕业生则“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利。客观上,由于科研上的需要,这种还算公平的“近亲繁殖”也不宜一刀切,但应控制一定的比例,并实行强制交流。

公务员实行轮岗制,高校的教师是否也可以实行到期交流制(特别是针对那些近亲教师)?有关部门应拿出更切实可能的办法,让有近亲发展倾向的教师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适当交流,以丰富其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

  另外,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需要,对高校招聘有近亲倾向的教师实行严格的比例控制,从而实现高校教师的合理流动。


作者:王玉初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