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林伟:想起朱镕基的“不要落身后骂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10:57 浙江在线

  近读两则史料:其一,说的是河北省无极县原名为定远县,包拯曾在那里任县令。那年,包拯要调走了,乡亲们舍不得,却又没法阻拦。当人们获悉第二天天一亮包大人就要启程时,便把所有的鸡都杀了。因为鸡叫了天才会亮。包公怕惊扰乡亲,打算鸡叫头遍就悄悄上路,结果直到东方欲晓,也没听到鸡叫。当包拯背起行囊开门时,猛然见父老乡亲都默默地站在街道上等着为他送行……自此以后,没有了鸡的定远县便成了无极(鸡)县。历史上,包拯未必真在无极为官,却能受到当地人民永远崇敬和爱戴,个中原因非常引人深思。其二,
说的是郑板桥任潍县知县当年,就碰上了大旱之年;第二年春又是久旱无雨,全县“大饥”;第三年春,更是“大蝗疫水饥”,民不聊生。郑板桥下令开仓赈饥,又“尽封积粟之家,谕其平粜”。同时,决定大兴工役,修建城池,以便“招徕饥民就食赴工,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郑板桥之举大约算不得什么宏伟大业的。然而,“一枝一叶总关情”,其一举一动皆为民计,终究让陷于水火之中的百姓感激涕零。而郑板桥去官离潍之日,父老乡亲遮道相挡,后又“为建生祠”,自是想象中事。

  对两则史料的真实性,笔者无法考证,但从两则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为官者的口碑是好是差,政绩是优是劣,都会有个说法——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从这杆秤上,可以识民心之向背,判官品之高下,检政绩之盈虚。为官一任是有所建树还是碌碌无为,是造福一方还是祸害一方,不论自己在位时如何标榜,也不管哪一级领导如何评定,离任后群众的口碑是最真实、最可靠的评判。

  由此,让我想起了朱镕基同志在他辞去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的告别演说中说过的一句情真意切地话:“为学,要扎扎实实,不可沽名钓誉;做事,要公正廉洁,不要落身后骂名。”

  “不要落身后骂名”,自是对为官者说的。为官在任上,大抵是很少有骂声的,即便有,亦多在背后,或是“腹诽”之类。碍于为官者的权势,又有几多人敢破口而骂呢?真正的骂声,真正落下骂名,多在身后。

  为官者落身后骂名,自然跟其为官之时,未能恪尽职守,不愿造福百姓有关。比如王宝森、成克杰、胡长清之流,他们只知为自己谋私利、捞好处,不知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随着一声枪响,伴着罪恶躯体的倒下,身后的骂名随即“鹊起”。

  然而,落身后骂名,怕远不止王宝森、成克杰、胡长清之流。有的为官者虽没有像他们那样腐败,或许还曾经为群众做过一些事,可终究由于私心作祟,渐渐的从少办事、不办事,到办坏事,从而招致群众的怨声、骂声。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为官者也难免不落身后骂名。

  因此,笔者认为,一个为官者要想“不落身后骂名”,就要时刻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深刻体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真正含义,以“靠前指挥”的姿态和“向我看齐”的决心,把党员干部的铿锵誓言融化在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中,让“人民公仆”的血液流淌在百姓的血管里,“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如此,必然赢得群众的口碑,又何愁身后落下骂名?


作者:林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