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路:航空“黑车悖论”和“囚徒困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8:44 竞报 | |||||||||
7月31日,首都机场300余架飞机延误,前日,又有30多架次航班备降外埠。飞机大面积延误成了旅行中的时尚。 由此,引出一朋友的“疑似黑车论”。 他以我们共同经历的事情为例:南航一航班原定7月31日下午2时50分由西宁飞北京,
这是最常见的流程:多数乘客签名要求就因故障造成的严重误机道歉、赔偿,并解决夜间到达的住宿及交通问题。第一轮,机场称每人“可补偿200元”,领了就上飞机,要不就算放弃,其他一概不解决;第二轮,可解决住宿及交通,乘客希望“书面确认”时,被拒绝;第三轮,乘客接受南航口头承诺,上飞机后,乘务员称不清楚地面情况,要就“补偿及住宿、交通问题”与地面核对,并称联系不上;第四轮,飞机凌晨到达,乘客无处寻找“负责此事的南航地面人员”,只好掏钱打车离开,且一些乘客未领到200元补偿。 面对这一最近每天都在重复的现象,朋友提出了乘坐飞机时的“疑似黑车论”。 疑似点一:别无选择。大凡坐黑车者,多因当地黑车已挤走出租,乘车者别无选择。多数乘客坐飞机也被悬于头上的“妨碍正常飞行”利剑所威慑,一旦航空公司动手往下搬行李,乘客只有缴械。 疑似点二:我的地盘。在北京坐过黑车的大多了解,黑车价格比出租只高不低,鲜有通过谈判降价的。为什么?上了黑车就是司机说了算。某种程度上,航空公司也具有“裁判兼运动员”身份。乘客遍寻法律条文,寻找飞机延误的维权依据时,GOOGLE里列出的却是,标准由各航空公司制定。 疑似点三:信用失衡。坐黑车多有提心吊胆的感觉,因为不知司机何时会翻脸。而航空公司也能巧妙地将登机前做出的承诺,悄然变成空话或“忘记兑现”。 我相信,这肯定是“悖论”,更何况黑车还是非法的。但为何有此表象?另一听过几天经济学讲座的朋友说——因为两类消费者同处于“囚徒困境”中。 具体理论他懒得和我讲,结论就是,在和航空公司的博弈中,乘客由于身处由航空公司及其管理机构用各种条款构建的飞行“小屋”中,无论做何选择,都是失败一方。航空公司虽然也在小屋里,却掌握全部规则和信息,处于不败之地。比如,关于延误原因,航空公司可以一会儿宣布是机械故障,一会儿改口为天气原因。 比如:A,正常登机——在国外,您可能会收到事后道歉信及赔偿通知,在国内,没见过;B,谋求谈判——如果耽误飞行,会被认为是乘客造成的,有各种条例等着;C,达成默契——只要您上了飞机,之前的承诺多半随风而去;D,事后起诉——一场漫长和无法可依的等待。 坐黑车过程更好理解,乘客只要上了车,也就进了囚徒的小屋。 朋友最后说了一句:垄断行业最大的垄断就是“规则权和信息权的垄断”。于是,我们似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想赚大钱,就得找人帮着建一个小黑屋。要么是非法的,比如弄辆我说了算的黑车;要么是合法的,把定规矩的权利牢牢抓在手中。 不过,总算是有“好消息”——针对入夏以来频繁出现的航班延误现象,昨日,首都机场等单位出台航班延误保障措施,但愿这是走出“囚徒困境”的第一步。 ■高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