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壁生:儒学式微在于教育失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16:01 南方网 | |||||||||
陈壁生 前不久,有一个关于“儒家文化在东方各国影响力”的调查,在受调查的几个国家和地区中,最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是韩国,中国内地则排在最后一位。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分析了这一结果的原因,认为韩国的知识精英、政界与企业界,甚至包括一般平民,都要比中国更加重视儒学。 2004年之后,“国学热”兴起,各种各样的读经班、国学班纷纷开办,商业操作的
这种局面的造成,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的失败。杜维明先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近代中国166年文化断裂的情形非常严重。所以中国人才会出现‘集体健忘’,甚至这个‘集体健忘’还是我们主动自觉的。”我们暂且撇开儒学在近代以来逐渐式微的复杂的社会原因,光看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基础教育,便能说明不少问题。在近三十年来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教材中,不要说儒学,就是一般的传统文化知识,也没有占据应有的教学比例。在基础教育的课本里面,传统文学、文化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更严重的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考试方式,又为语文教育中对古代汉语、古代诗词的理解、历史教育中对古代学术的理解,制定了“标准答案”。这种考试方式,要求学生对古代文化、文学作机械式的理解,挫伤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一看到古文就发昏,一看到繁体字、竖排书就头晕。基础教育对传统文化、古代汉语的漠视,使大多数人失去了阅读古典著作的兴趣,这种情况长期积累,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整体性的根本断裂。 面对当前“国学”的危机,绝不能以政治儒学、国教等极端的观点掀动国学的虚火,而是必须从教育着手,切切实实地做文化普及的工作。其中有两点是目前迫切需要实行的:第一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增加传统诗词、子学经典的比例,第二是尊重社会需要,为孟母堂一类的社会机构提供一个合法的生存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