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欣:女高中生弑父和女博士不认双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15:40 正义网 | |||||||||
一名16岁的重点高中女生,因为父亲是“窝囊”的摆摊的,家里“寒酸”,所以,在父亲希望她帮忙看铺子时勃然大怒,挥着菜刀追砍亲父。把父亲砍伤后,离家出走。而父亲,只是希望女儿能早点回家。(华龙网2006-09-04) 看了新闻的感觉,只能用两个字形容:寒心。这一刀虽然砍在了陈永国的身上,却同时也砍到了天下父母的心上。尤其,这个叫小佳的女孩,她并不是流落在社会上的不良少
无疑,小佳是人格教育失败的案例,也是金钱教育塑人成功的典型。网友的留言板上,有这样一条留言发人深思:看看吧,全国的教育、高校的“老爷们”,你们只认钱,都将孩子培养成了什么!培养成了无亲无爱的冷血动物了!无疑,对于小佳事件,教育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显然,同学之间的财富攀比并不是导致小佳弑父的导火索,教育产业化运程中无处不在的金钱教育和财富示范效应,才是让穷孩子极度压抑以致心理失衡的根源。 从表面上看,小佳的弑父行为是极端化的个例,而让我们回避不了的是,从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拜金风气和物质化倾向来看,其实很多孩子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深藏着一个小佳。对物质的欲望,对家庭和父母的暗暗攀比,对社会公平的失望,对贫富差别的绝望,深深浅浅地印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上。平时,这种心理冲突表现得也许并不突出,但一旦超过他们的心理耐受力,青春期无告的压抑感,无解的不平感,无言的自卑感,就会一起爆发。这时,他们内心的“小佳”就会释放出来,但他们上不敢触犯法律,下不敢反社会,但又急需一件实体发泄内心的不满,父母或家庭成员最容易成为他们泄愤的工具。 类似小佳这样的人格教育缺失下的畸形人格,在教育界中反映得越来越突出。就在前几天,还有关于重庆某高校女教师不认农村双亲的报道。显然,这是只重知识不重教育的恶果。在孩子最重要的人格塑造阶段,我们的教育体制出于种种目的而放弃或淡化了这项责任。升学率至上和财富至上的双重错误教育理念,不但让孩子沦为毫无个性的教育产品,更让他们的价值观过早地被物化了。在他们的观念里,财富正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尺。而在我们责备孩子的同时,是否也该自问,这把标尺不正是教育产业化所力扛的“唯一真理”吗? 作者:司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