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丁一辉:统计数据屡遭质疑应从自身找原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09:50 新华网

  丁一辉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近日对一直以来受公众和媒体质疑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偏低的问题作出了解释。这位负责人称,由于个体感受与总体平均的差异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等多种因素,有人会觉得数据偏低,“现行的CPI统计反映了居民消费价格的实际变动情况”。此言一出,立即招来更强烈的质疑:基本的住房需求怎么成了投资?中
国的统计为何要拿国际惯例当挡箭牌?就算拿国际接轨说事,教育医疗消费怎么就成了例外?老百姓以自己对统计简单的认识和逻辑推理,发出了雨点般的各种质询。显然,国统局的解释没有让人信服。

  应该说,统计数据遭遇类似的尴尬已不是第一次了。今年以来,关于2005年工资上涨、

房价上涨等数据的发布多次遭受广泛质疑。在某些统计人士眼里,这些不过是“个体感受“而已。但在自己的解释都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老百姓怎能没点“个体感受”?对这么多的“个体感受”,难道可以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吗?更让人不解的是,统计系统内部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也时有冲撞。今年1、2月份北京市房屋销售价格发布后,同为政府机关的国家统计局和北京市建委的数据竟然相差10个百分点。更有甚者,在不久前公布的报告中,上半年各省市GDP增长只有云南、宁夏和甘肃低于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9%的增速,却有23个省份的增速均在12%以上,地方与中央的数据出现严重不一致。这些显而易见的矛盾,难道又是统计口径不同?当数据遭质疑的频率早已不再是小概率事件时,我们不由得思考一个根本性问题:统计数据缘何屡遭信任危机?

  原因恐怕得从统计工作自己身上找。笔者以为,首先需要弄清楚,统计工作究竟是为谁服务的。理所当然,统计数据是为政府决策服务的,同时,也是为了向公众公布一定时期国家和地方的各种基本数据,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可是,在一些地方,官员们将统计数据当成了为地方经济增光添彩的化妆师和官位升迁的魔法石,数字的增减变动,全凭手中的权杖挥舞。笔者就亲闻过数据造假的两个实例。一件是,某区某年统计汇总的居民收入数据大大高出往年,为了避免增长势头过猛而导致来年有所回落,在区领导的授意下,区统计部门“灵机一动“,将“社会保障支出”从收入项撤了下来,而按规定,这一项目是应该在收入和支出两项同时计入的。另一件是,某统计部门为完成临时布置的居民在外就餐消费的调查任务,不进行科学抽样,只随意选取几家酒店,将当日菜单简单地进行抄写汇总,最后得出的数据是居民平均每顿就餐消费达百元,而当地人均月收入也不超过一千五百元。这样的统计数据,除了符合领导的意图外,不知还有什么积极意义。

  为何领导的意志能主宰数据的真假?我想,除去官员自身的政绩观等因素外,还有体制上的原因。我国当前的统计体制是,地方统计部门的经费多由当地财政拨付,而统计部门首脑的调任升迁也主要由地方决定。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决定观点”,官位由谁决定,就有什么样的立场和观点。站在官本位的立场上,某些统计官员当然要“周密策划、精心组织”,以论证地方经济的辉煌和愉悦领导的意志为己任了。

  其实,统计数据屡遭质疑,除了信息本身的失真外,一个方法上的原因是,统计数据公开发表时,一般只有数据的简单罗列和前后对比,而少见研究性假设、调查方法、样本选取等规范的统计数据采集过程的介绍,这就难免使部分百姓产生闭门造车的猜疑。

  更进一步讲,统计数据缺乏公信力,还源于监督力量的缺位。我国还没有专门对统计机关的数据进行监督的机构,出现错误往往是自查自纠,而且,我国统计法律法规对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薄弱,对企业和个人统计违法的罚款最高限额分别是5万和1万元,违法成本极其低廉。

  统计数据,关乎政府的威信和决策的科学性,也与每个企业和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看来,统计数据只有从官员们的主观意志回归于

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并增加透明性和监督性,才能让人民的质疑成为小概率事件,赢回久违的信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