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朱四倍:“道德碑”无关国学,有关城市规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09:19 国际在线

  作者:朱四倍

  “碑灯上全是《诗经》、《论语》中的句子,谁看得懂呀?”9月6日,在洛阳市周王城广场,一位衣着时尚的游客盯着广场上的18座碑灯,对她的同伴说。这些碑灯从哪里来的?碑文是怎样选的?许多洛阳市民表示不了解。(9月12日《河南商报》)

  这种所谓的道德碑,不但游客看不懂,连大学生和《洛阳晚报》的副总编也无法弄明白。对此,郑州文庙负责人宋秀兰所说,“道德碑”上的文字看不懂,暴露了当今人们国学修养的不足,也暴露了国学教育的缺失。河南少年先锋学校督教任晓林也认为,洛阳“道德碑”他去看过,形式很好,上面的文字看似难懂,实则简单,相当于英语中的ABC。看不懂的人应该脸红。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看看这种道德碑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新闻介绍说,洛阳市一位主要领导有一次到广州出差,发现那里广场的碑灯有特色,就指示广场指挥部引进这样的灯,并提出:不要学广州在碑灯上登广告了,要登一些弘扬

传统文化,给人启迪,提升整个城市文化品位的语言。因碑灯上都是有关道德修养的诗文,故被当地人称作“道德碑”。简单地说,正是领导的喜好决定了道德碑的出笼,是领导的价值偏好掩盖公众价值偏好的结果。或许,国学修养不足和“看不懂的人应该脸红”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当你发现生活于其中的公众却不能明白道德碑的深意时,并且有关部门并不能给出合理解释时,我们分明看到了公众在
城市规划
中的缺席,这是比看不懂道德碑更值得注意的问题。

  原因何在?因为从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经验来看,现代城市管理过程固然离不开行政机关,但如果没有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则城市治理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成本也会十分高昂。城市规划可以体现领导者的意志,但应该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因为城市领导者的变化而不断反复修改,更不能成为某些领导捞政绩树形象的工具。在规划经营城市时,应该听取市民的意见,发挥城市居民主体地位的积极性,才能遏制

城市建设中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的行为,减少人为的主观随意性。市民看不懂道德碑,与其说与国学有关,不如说与城市规划中公众的缺席有关。政府首先是服务的政府,为全体市民提供安全、秩序、教育、环保等公共产品,为生活在该城市的所有人们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城市规划也应该站在服务政府的立场上来进行。

  城市规划以增进社会公共福利为目标,牵涉广大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因而,更加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的特征。尽管政府仍然处于核心地位,但一些社会组织如社会公益组织、行业协会和公共企业等一些非政府部门,甚至公民个人都可以成为直接的决策主体,参与到公共决策的制定中来。政府可以通过听证会的方式直接听取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协调各种利益,增加决策的科学性、透明度。笔者以为,假如明确了公众在城市规划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由长官意志决定城市的面貌,那么还会发生市民看不懂道德碑的事情吗?

  由于我国公众在城市规划中的缺席是一种普遍现象,那么正视道德碑背后公众缺席的实质,在笔者看来,才触击了问题的根本。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